聚光灯 287期|健身房财务不“健康”,会员谈何身体健康?
晶报记者 伍岭
2023-08-24 08:52

健身房又“爆雷”。曾经国内市场最大连锁健身机构之一的一兆韦德老板跑路了,有些十年会员的客户,才仅仅在健身房练了几个月而已。现在看来,有些健身房里给予顾客的承诺,就是预付费时哄人的“鬼话”。正如一位健身界业内人士说的,健身房赚的是“你不来的钱”。

其实健身房既是潮流文化,也是都市人的“刚需”,有一副好身材和一个健康的体魄(各项指标达标)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其老生常谈的预付费消费模式,则始终都是“爆雷”的“重灾区”。

什么是预支付模式?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健身行业快速发展,许多健身房和健身平台纷纷推出了预支付模式。这种模式便于消费者提前支付多节健身课程,享受折扣或优惠,并在需要时预约上课时间。许多消费者被各种诱人的优惠活动所吸引,毫不犹豫地购买了预支付的健身课程,但当他们准备预约上课时,发现该健身平台已经倒闭,无法联系到任何人。这种情况不仅让消费者无法享受到已经支付的课程,也让他们为自己的轻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随着倒闭事件的频繁发生,健身行业被投诉且口碑暴跌,社会信任度持续下滑,人们开始对预支付模式产生疑虑。他们担心自己的钱财安全,担心自己已经支付的课程无法兑现。一些消费者甚至表示,他们不再相信预支付模式,而是更倾向于选择现付模式,即上课时再支付费用。

但显然这是许多传统健身房不能接受的,因为预付费这种看得见的“好事”要远远重于它所潜伏的危机。据红星新闻采访到的业内人士提到,单次健身的平均价格实际上比预付的价格还要低,这相当于单次的销售价值并不高。预付款其实应该是A店的储备金,用在设备保养、场地租金、水电物业、员工工资等成本,因为需要承诺和保障会员在5年甚至10年以后的权益,但是很多商家拿这笔钱扩张B、C、D店,再用后面一拨人的资金抵消前面一拨人的亏空。所以有些健身品牌一年疯狂扩张至四五十家店,开启“万店风潮”,这其实不是一种长远的做法。越往后走,现金流会越容易崩盘,这也是为什么三五年后,有些健身房就撑不下去的原因。

过度重视推销,是预支付模式必然会产生的结果。正如前文提到的,健身房赚的就是“不来人的钱”。其中不乏销售对客户逼单,引导客户成交更高单价的课程产品,当年大幅度追求业绩与紧盯现金流,俨然成为一种风气。

被这股风气波及到的还有健身教练。一位朋友对我讲过他的遭遇。他首先在“预付费一年送三年”的诱惑下办卡,接着是为私教课50节两万元的优惠而冲动消费,教练会根据他体质测试后的指标逐一制定运动规划,接下来是拉伸课,教练会告诉他身体上的哪些部位“过紧”,会影响健身效果,所以购买拉伸课又是两万元。教练们对“卖课至上”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已然是心照不宣。我这位朋友甚至到了害怕见到教练的地步,过度推销和过度卖课都成为了陷阱。

对健身房预支付商业模式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北京今年4月18日发布的《北京市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监管实施细则(试行)》规定,经营者发售的预付卡期限为3个月及以内的,应将预收资金的40%作为存管资金。3个月至1年的(包括1年)应将预收资金的80%作为存管资金,超过1年的应将预收资金的100%作为存管资金。上述经营者,若自申请设立预收资金存管专用账户前一年内无行政处罚、未列入异常经营名录等,预收资金存管比例可降低10%,反之则会提高比例。

教培行业则早在2018年便出台了相关措施。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8〕80号)出台,其中提到不得一次性收取、或通过拆分合同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虽然也有人认为,如果用行政法规治理健身房预付费问题,可能会导致很多传统健身行业从业者失业,乃至市场混乱、资金流断裂,但这种做法仍值得尝试并推广。毕竟,消费者花钱买的是身体健康,其前提,一定是这个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场所和机构,首先是财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图欣赏: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伍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