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深圳的故事让人称叹
傅高义
2020-08-15 11:16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又一个南大门。

深圳的故事让人称叹。今天我们有了这样一部由马立安、黄韵然和乔纳森·巴赫主编的专著,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这本书的作者们对深圳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讲述的对象包括那些奔波劳碌的外来打工者,也包括当地的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揭示他们如何应对史无前例的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前夜的深圳

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是在1973年5月,5年之后中国才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我当时和其他外国人一样,是从陆路经香港在深圳口岸踏上中国内地的土地的。那时候直通车还没有开通,我们在香港九龙乘火车到达边境口岸,在罗湖站下车,沿铁路桥步行来到内地一侧。之后,我就随着下车人流跨桥来到深圳。我们等了几个小时之后,登上了去往广州的列车。专设的候车室和边境站离深圳城区有几公里远,等车时有人给我们提供了一顿饭,用20年后的标准来看,那只能说是粗茶淡饭。

那天晚上,日期是1973年5月21日,初到深圳,我把所见所闻用一台老式录音机口述记录下来。用打字机誊写出来后变成了我初到中国的见闻录。关于深圳,我这样写道:

“在这个边境小镇上,可以辨识出几拨不同的人群。其中一拨是海关人员,多数人都显得略微年轻,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就住在离海关通关处不远的西侧。他们看上去基本都受过良好教育,对待客人也很和蔼。他们还特意告诉客人不用填写通关表格,行李也不需要检查。

这里有一拨人是建筑工人,他们也住在附近,一直忙忙碌碌地在运送建筑材料、竖起巨大的竹篙搭建脚手架,还干着其他活计。工地上建起了一些新的大型建筑(最高的也只有几层楼高,是那种老式的仿苏俄建筑,与后来建设起来的高楼大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用来满足日益扩大的跨境人流的需求。

再有一拨人是解放军战士,他们15至20人一起列队行进,肩上扛着步枪。还有身着藏蓝色制服的公安警察,分为两类:一类是铁路警察,由省属铁路部门管辖;另一类是当地派出所的警察,在海关西北方向大约3公里开外的县城里有一处派出所。

距离口岸东北2公里处就是深圳墟,是宝安县县城所在地,约有3万人居住在那里。县城里有许多国营商店,有一个水泥厂、一个砖厂和一个农机修配厂,还有两个小化肥厂,生产各种化肥。除了国营商店之外,县城里还有一个集市,每月逢1日、4日、7日、11日、14日……人们到集市上赶集,农民可以把他们在自留地里种植的少量蔬菜拿到集市上售卖。多数成年人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工作,为周边的农村提供服务。但是县城在行政上是与周边的公社划分开的。宝安县县城严格来说是一个行政单位,深圳墟的商业设施不属于县城,公社也另外有他们自己的办公场所。

县城里的多数建筑都是1949年以前建的老式建筑,新建的楼房(那种只有几层楼高的苏俄式建筑)就在离关闸不远处,都是这些年为给部队和口岸其他工作人员提供住房修建的。当地人主要从事水稻种植。人们能够看到精心修整的水塘和稻田,北上的铁路沿线都是如此。农户饲养鸡、鸭、猪,卖给供销社,供销社再卖给国家,运往外地,多数运往香港。部队战士有时也会到田里帮助干农活,特别是在农忙季节。水稻的收割一般是在6月下旬。”

新时代的开始

我再次来到深圳是在1980年,此行是要去中山大学与我妻子艾秀慈(Charlotte Ikels)一道花两个月的时间研究广州周边地区的发展。广州在深圳的西北方,距离深圳100多公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几乎每年都要路过深圳。1987年我作为广东省经济委员会聘请的外国专家,有机会对深圳做些研究。我写过一本关于广东发展的书,结果我成了1983年成立的广东省—马萨诸塞州友好省州委员会的成员。时任州长迈克尔·杜卡基斯访问广东省时,我是他的顾问。广东省的领导回访时,我又成了家乡人民的代表。此后,广东省邀请我来研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于是,我多次到广东,有一次待了7个月。我把考察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叫做《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

到了1987年,地处深圳西端的蛇口已经建成了一小片工业基地。当时袁庚意识到现有的船舶已老旧不堪,不如将这些船拆解,利用拆解下来的废铁回炉造新船。在拥挤的香港建拆船厂显然行不通,因此早在1978年之前的好几年,袁庚就向上级报告,建议在地处深圳西端的蛇口建设拆船厂。蛇口临海,周围有许多青壮劳力盼望有人能够给他们一份工作。

我在香港采访袁庚,发现他是做这件事的不二人选。他是宝安人,在抗战期间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987年,蛇口建起来的除了拆船厂,还有一个小型炼钢厂和小型炼铝厂。除此之外,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一家引进了匹兹堡平板玻璃专利技术的大型工厂,专事生产玻璃制品。深圳西端的蛇口正进行开发建设。与此同时,深圳火车站附近的建设也呈突飞猛进之势,并且这里迅速崛起为深圳市的第一个中心城区。1978年以后深圳首先落成的现代建筑中有一些是酒店,为的是让来这里投资的华侨和外商能够感到便利。

北方人来到深圳,深刻意识到广东话、岭南文化和香港都市生活对这里的影响。可是,深圳并非像香港那样到处都是操着粤语的广东人,这里是北方人和普通话的天下。深圳是个大熔炉,在这个现代大都市里,外来的新观念被来自北方的人们和本地人拿来进行试验,之后再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深圳被批准建立股票交易所,很快就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交易中心之一。虽然今天初到深圳的访客依然会被这里的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商店搞得眼花缭乱,但是深圳再也不是一枝独秀,中国许多城市都在效仿深圳。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正如本书的作者们所描述的那样,深圳是开拓者,是帮助塑造中国现代生活的开路先锋。

对于深圳的学术研究尚不多见。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样一部专著,向人们展现了深圳的城市发展历程,描绘了这座高速发展的都市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革的全景。

(本文系傅高义为《向深圳学习: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从经济特区到模范城市的试验》撰写的序言,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名家点评

《向深圳学习》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深圳的历史和当今社会发展,还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和政策研究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剖析了深圳的改革创新。本书深入分析了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其发展过程之艰难曲折,强调了深圳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所起的示范作用。本书的作者们通力合作,为全球城市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可供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本书为人们研究当今全球范围内新兴城市发展、人口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

——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前主席冯珠娣(Judith Farquhar)

深圳是个了不起的城市,但是时至今日对于深圳的学术研究还不多见。《向深圳学习》一书展示了从20 世纪80 年代到现在深圳的巨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本书的各个章节深刻、细致地刻画了“深圳奇迹”的产生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努力。阅读此书的任何一位读者,不论是人文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会对深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戈登·马修斯(Gordon Mathews)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