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298期 | 大运,再来!
晶报记者 朱健 邹振民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2023-07-27 08:50

7月中旬,一个工作日的下午3点,福田香蜜湖某小区门口,67岁的柯刚明面带微笑,朝着我们迎面走来。

随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通过闸门进入小区。住宅小区被繁茂的植被环绕,炎热的夏天,竟也有一丝清凉。

前方有个亭子,柯刚明说,“要不,就这里?我们聊聊吧。”

作为曾经的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副局长、原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柯刚明很低调,但从不排斥交流,无论是面对媒体,或者面对从成都特地赶过来的从事大运会工作的后辈。

在体育战线工作多年,他保持着一贯的爽朗运动风:运动鞋,短裤,深蓝色的T恤——我注意到,T恤左上角印着的正是“成都大运会”的标识。

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就要在成都开幕,作为特别顾问,柯刚明应邀前往观摩。

“你今天穿的,是赛事官方纪念服吧?”我们好奇。

“不是不是,这是工作服,我也算是成都大运会的工作人员嘛”,柯刚明大声地笑起来,他前额高耸,眼睛很大,说话中气十足。

从55岁到67岁,从深圳到成都,自称“工作人员”的柯刚明完成且经历的,是一部全景实录,不是嵌入在某一切面,也不局限于体育本身——大运会不仅仅是“game”而已,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对于承办的城市,都是一部极其厚重的历史。

我们的聊天,当然要从大运会开始。

一座年轻城市的野心

“我从事体育工作时举办过不少赛事, 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大运会最特别。”

柯刚明1982年从武汉体院毕业后,一直在体育线口工作。在体育战线40多年来,岁月让许多往事渐渐模糊,但唯有当年的深圳大运会历久弥新。

“我参与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申办、筹办、举办乃至收尾全过程。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也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大运会最终圆满结束。”

2005年,深圳市党代会确立了将深圳建设为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彼时恰逢大运会处于申办期,在这个目标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申办大运会,扩大城市国际影响,为建设国际化城市迈出坚实的一步。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深圳申办大运会办公室,柯刚明是这个办公室的首批工作人员。

申办工作历时5年,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写申办报告,里面涵盖了深圳的历史、发展情况和举办赛事的条件等,还制作了一部申办宣传片《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第二件事是2006年8月迎接国际大体联对深圳的考察,以崭新的市容市貌,良好的体育设施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争取国际大体联考察组对深圳的认可;第三件事就是新建一批为大运会准备的体育场馆。

当年,深圳有4个对手:俄罗斯的喀山、西班牙的穆尔西亚、波兰的波兹南、中国台湾的高雄。其中只有深圳是第一次申办,而且当时深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高,在起跑线上明显处于弱势。

“我们到国外,人家问起来你们深圳在哪,我们只能这样回应,深圳是邻近香港的城市。”柯刚明回忆道。

但年轻城市的野心和魄力不容小觑,巨大的挑战性让柯刚明和同事们对目标的实现更有欲望。他们甚至反其道行之,拿“年轻城市”做成了武器——“我们就提出了一句特别巧合的申办口号,‘一座26年历史的城市,平均年龄26岁的市民,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个口号一提出来,让国际大体联眼前一亮,这正好代表了我们深圳的特质与大运会的机缘。”

2007年1月17日凌晨,在意大利都灵皇家大剧院内,随着时任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的一声“Shenzhen”,现场一片欢腾。

听到结果那一瞬间,柯刚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不只我哭了,在场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包括市领导、企业家代表,还有我国驻意大利大使……我们好像以极其微弱的优势才拿下了举办权,这能不激动吗?所有人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了。”

自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大运会申办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以后,深圳市委和市政府特别重视,都希望能够通过承办大运会来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办赛事、办城市”的口号。

筹办工作纷繁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于是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运会执行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柯刚明从市体育局被抽调到大运会执行局任专职副局长。

大运会各个方面的工作量很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信息量也相当多。但大运会执行局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努力,大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大运会的各种筹办工作当中,所以位于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的办公室经常灯火通明,一点也不比科技园的IT公司下班早。

“大家都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就这样工作了4年。”柯刚明说。

▲2011年8月12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盛大开幕。

▲2009年,深圳大运会赛会骨干志愿者面试现场。

▲2010年5月,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大运会场馆。

是盛会,更是嘉年华

2011年8月12日,随着火炬手刘翔点燃主火炬台,深圳大运会的开幕舞台瞬间亮起绚丽灯光。那年夏天,“海之门”后的深圳湾和“包容、开放、走向世界”的城市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

现在,当我们再回头看12年前的那场盛会,金牌数,成绩数据都有些遥远且模糊,而真正被铭记的,都是人的故事。

真实的历史隐藏于细节中,隐藏于具体的人的故事中。每一个人都是精彩大运的切片。

毕竟,从规模和竞技水平、精彩程度等方面来说,大运会无法和奥运会相提并论。但大运会自有魅力。参加大运会的大学生们,他们很多并非职业选手,只是对于某个项目的热爱让他们坚持了下来。对于这些人来说,今后或许是医生、教师、律师,又或是进入公司成为职员、自己创业打拼,无论毕业后的生活职业如何,大运会的经历必然是他们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回忆。

“大运会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年轻人的嘉年华。”柯刚明不会忘记在大运会上那些由年轻人谱写的精彩。

回望深圳大运会,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可能是发生在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员徐乐身上“大运认亲”的故事。

2011年,徐乐22岁,是中国代表团高尔夫球队的女选手。来大运会之前,女孩的目的很简单,“好好比赛,再多交几个新朋友,快快乐乐地参加大运会。”

但临近开赛,她接到了爸爸的电话——来深圳参加大运会的新西兰队中有一个叫Carsten的游泳运动员,他是徐乐的表弟。

Carsten有着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他的奶奶是徐乐爷爷的妹妹,是中国人,而爷爷是美国人。Carsten那年20岁,自小在新西兰长大,之前并没来过中国。所以,徐乐要在深圳完成“姐弟相认”的任务。

拿到爸爸给的联系电话,两人很快通过短信“确认了各自的身份”,并相约在大运村的运动员餐厅碰面。由于姐弟俩之前素未谋面,为了保险起见和方便相认,在人来人往的餐厅里,徐乐高举起一张纸,上面写着“find cousin(找表弟)”。

不一会儿,一个戴着眼镜、个子高高的短发小伙子略带腼腆地走到徐乐面前。当时两人都没说话,徐乐觉得血缘在此时发挥了神奇功效——姐弟俩相视一笑,握了一下手,然后紧紧地拥抱。

随后,徐乐还将两人的合影放到了微博上,并写道,“我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表弟”——这么温情的大运故事,引发了网友的一阵热议。

世界很大,七大洲四大洋,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人一生都无法遇见;世界又很小,中国和新西兰,地处两个半球相隔近万公里的姐弟俩却能相遇,而这一切,却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了深圳大运会的比赛期间,发生在深圳这样一个出奇迹的地方。

徐乐认亲的故事,被抹上了一道“不可思议”的神奇色彩。

多哥女运动员NANA也有着和徐乐类似的经历,她在大运村见到了分别一年的深圳援非志愿者、盐田外国语小学体育老师蒋卫,两人眼含热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作为深圳援非志愿者队伍的一员,蒋卫曾经赴多哥服务,在NANA所在的洛美大学任田径教练。蒋卫给了她许多无私的帮助,就连她前来参加深圳大运会,也是在蒋卫等援非志愿者和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得到了中国政府资助的机票和签证费用的减免。

现在再回望这些故事,柯刚明心生感叹,“所以,当年全深圳人熟悉的那句宣传语写得很到位: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

▲在体育战线工作多年,柯刚明保持着一贯的爽朗运动风。

走不出的大运

即使退居二线,柯刚明也走不出“大运”。

当成都取得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权,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柯刚明取经。“我们非常愿意毫无保留地跟成都的同行们交流,我们希望这种大运的情结和热爱,像火种一样延续下去。”

6月20日,成都大运会的火炬传递来到了深圳,传递地点是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时光广场。柯刚明端坐在嘉宾席上,望着大运火种盆和火炬相继点燃,望着“亚洲飞人”苏炳添高举着大运火炬向前迈进。

苏炳添也循环在“大运”中。2011年,22岁的苏炳添,就读于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他在深圳大运会上以10秒27秒的成绩摘得男子百米决赛铜牌,一战成名。自那以后的12年里,这个广东小伙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长,如今的他已是奥运会的铜牌选手,更是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

苏炳添与深圳的情缘始于大运会,过去这些年他与深圳的故事仍在延续。

作为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龙岗区依托大运会的举办,打造出有着“一场两馆”的深圳大运中心。苏炳添曾在个人微博中多次晒出自己在大运中心训练的“日常”,这里的场地、气候、饮食和后勤保障等都是国际一流水准,苏炳添甚至直言龙岗是他的“福地”。

很多与大运相关的建筑和标识也已深深融入了深圳普通人的生活。当年开幕式所在地的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及其周边地带,开启了历经十余年的沧桑之变。深圳湾从曾经的一片荒僻滩涂改头换面,快速崛起为国际化的城市新中心,高楼耸立、华彩流光,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城市客厅”。

走出“春茧”来到大树广场,看见当年制作的许多观众指示牌,尽管有的褪去了昔日艳丽的色彩,但觉得还是那么亲切。而一旁的火炬塔,仍然是市民乐此不疲的打卡地标。

“大运会让深圳市民的服务意识大幅提升。当年,深圳大运会可谓是全民参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志愿者。当时,赛会志愿者的人数是2.2万人,城市志愿者则有25万人,还有100万的社会志愿者,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时至今日,诞生于深圳大运会的城市U站,有58个被保留下来,成为深圳“志愿者之城”的重要标识,遍布全市交通枢纽、旅游景点与公共设施周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志愿服务,成为照亮鹏城的一盏盏文明灯塔。

▲深圳大运会给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嘉宾留下美好的记忆。

深圳的下一站

柯刚明说,如果要找出深圳大运会最成功的地方,那就是“深圳更了解世界,世界也更了解深圳”。

这评价显然已超出了体育范畴——如果是单纯的奥林匹克人士,其结语无非就是“在深圳破了一箩筐的纪录”,诸如此类。

体育确实可以超越它自身,柯刚明很荣幸见证这样的历史时刻。“一场体育盛会,真切地改变了一座城市。”

城市基础建设大幅度提速,市民体育审美迅速提升,体育产业日渐繁荣……在柯刚明看来,大运会给了深圳人追逐更美好生活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一个支点,使深圳撬动了更高的国际化梦想。

立意高远的深圳当然从来就不缺乏国际化的品质,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大运,深圳不可能如此大面积地被世界关注,不可能如此频繁地被世界聚焦。大运不仅回答了“深圳在哪里”的问题,更回答了“为什么是深圳”的问题。

也就是说,因为大运,深圳在世界眼里将不再只是一个“香港旁边”的地理名词,不再只具有经纬度的意义,而是变得更加具体细微,甚至有着不一样的色彩、气息与味道。

而对于即将开始的成都大运会,柯刚明送上寄语,“我觉得成都的大运会也一样,是一个年轻人的盛会,成都的口号是,在成都成就梦想,我觉得非常好,我们也祝愿这些大学生们在成都能够圆他们的梦。”

采访的时间结束了,柯刚明准备离开,我们握了手。

“很愉快的事情,”他答道,“可能,我这一辈子和大运会是分不开了。”

我们向他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在你的期许中,未来的深圳体育赛事的下一站在哪?我们还应该有能力举办什么样的赛事?”

他认真地思索了一会儿,然后坚定地给出答案——“奥运会,当然,现实的角度来看,深圳独立承办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和香港、广州等城市联合举办奥运会,必将成功!”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朱健 邹振民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