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
7月20日凌晨,深南中路1033号“百姓书房”内灯光明亮。今年7月1日启动的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二期“百姓书房”,楼高四层,免费向市民开放,在暑期迎来了读者高峰。书房一层提供的24小时阅览服务,为城市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阅读灯”。
25岁的戴邦泓是当天凌晨12点后还在书房阅读的读者之一,辞职近两个月,他在这里安静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开业的第二天就来了,辞职后时间比较多,来这看看想看的书,写点想写的东西。”一本《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平摊在戴邦泓面前,平板和手机被他放在对面座位充电。
戴邦泓2022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深圳,刚辞去一家广告公司的编辑工作。“工作压力太大了,离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点远。”因为租住的家离“百姓书房”十五分钟路程,距离较近加上可以24小时阅读,他把这里当作自己重新出发的“休整地”。他说,想等自己完全准备好后,再全心投入到下一份工作。
“喜欢文学,想当创作者”。问及下一份工作要做什么,戴邦泓的回答毫不犹豫。中学毕业时,班级同学赠送的一本《荒原狼》,打开了戴邦泓通往文学的大门。“那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像毕加索风格,书里的内容更是记忆犹新。”高考失利后,他在上海师范大学通过专升本读了五年,读书期间,最常去的就是学校图书馆,还不时去“蹭”现当代文学教授的课。谈话中,他不停自嘲“文艺青年”,但言语中尽是对各类文学作品的赞美与迷恋。
为了找到与文字创作相关的工作,戴邦泓开始尝试撰写书评、影评,推送在自己运营的公众号“夜歌与晨歌”上,由之前的单纯阅读转向内容创作。“这里是哲学区,集纳了不少福柯作品,文学区有经典名著和纪实作品,对面还有一些女性主义相关的书……”书房开放不到一个月,戴邦泓已经对百姓书房的书籍展陈像老朋友一样熟稔。“这里的书很新很全,写推文时查资料很方便,整套的理想国系列丛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在已经完成的四篇推文中,戴邦泓写了他一直很喜欢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很多人可能会对《荒原狼》《乡愁》这样的文学作品有一些距离感,但你认真读下去,就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他不希望文学的火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熄灭,努力尝试用推文、视频等形式呈现文学经典。“就像‘百姓书房’这样接地气的书店名字会吸引人来阅读放松,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写作让更多文学作品被人所熟知,为喜欢的文学‘守夜’,把这团火传递下去。”
凌晨两点半,戴邦泓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他要回去继续编辑推文。“写作的手感慢慢回来了,最近打算盘点下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这是个大工程,我准备做成系列文章。”
城市的“阅读灯”,正在点亮一个青年的文学梦。
(原标题《深圳百姓书房里的夜读者 | 戴邦泓:想做文学的“守夜人”》)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克 三审 王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