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所幸藏书房》:120个人书房里的秘密
王道
2022-11-19 10:34

一个人的秘密,据说就藏在他(她)的书房里。这听起来有点鸡汤,就如博尔赫斯说,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但是鸡汤直接、彻底而明了,也没有什么不好。

你去过什么人的书房?你知道只有成为朋友后才能得以进入别人的书房吗?这不是开玩笑,一个人的书目、书架上的陈设、案头和压箱底的书籍,基本上会暴露出主人的学术功底和专业,乃至嗜好。如果你还觉得不靠谱,那只能说明你的观察还不够犀利、敏感。书房就应该是闺房一样,私密、神秘、自由、无忌。绿茶这本《所幸藏书房》,就呈现出120个精神后花园。

《所幸藏书房:120位当代书人学者和他们的精神角落》 绿茶 编绘 中信出版集团·春潮 2022年7月版

作家、学者、官员、记者、画家、网红、设计师、主持人、鉴藏家等,最使我感动的是还有一个章节“故人”。有段时间,我曾和绿茶谈起中国历史家顾颉刚先生的书房陈设,其中迂回故事很多,而且具有学者书房的气息,如果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应该是比较适合的。因为摄影太写实了,不具有历史的流动性,而且物是人非,难以捕捉再现了。

120家书房的速写和写作,这个体量是可想而知的。毕竟他们散落在各地,甚至需要提前做功课,乃至事后补充采访。仅以我所知道的一例说明,绿茶有一次要记录著名艺术家杨明义先生的书房,先要通过周晨先生的联系,然后到苏州杨家采访,了解藏书与绘画的关系。然后还觉得不够,继续到北京杨家的寓所继续捕捉和补充采访。那天下着大雪,我们见证着杨明义先生的现场挥毫绘画,边画边讲述着他与藏书的故事,外面的养的白孔雀嘎嘎的叫声,一切都是那么富有魔幻意象。杨明义先生还开玩笑说,好了,有人上门来“抢饭碗”。

书房难画吗?我不懂绘画,但是我觉得不好画,因为每个人的书房都不同。但是每个人的书房似乎又有点雷同。总之,不好掌握。

而绿茶这本融合了120家书房的绘画集里还有个人藏书的推介,以及每个书房主人对于藏书的感悟,这些文字部分的内容,当是绿茶的强项。因为他主持过书评专版,而且常年受邀参加各地的好书榜,每年阅读量惊人。也见证过各种类型的文学、学术、绘本等著作集的创作,甚至参与过其中。仅仅是这些每家书房主人推荐的四书,就是一个重量级的参考书目。值得收藏。

绿茶的这些书房画曾经部分在“中国书物撷英展”上展出过,而且还去过河南乡土美学的基地大南坡村展览过。总之,效果不错,用王稼句先生的话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探索。毕竟把书评的路径拓宽了,更加形象和立体。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呢?

此书中还特地绘画了郑培凯先生的书房,郑先生为此书作序说:

虽然我的书房已经成了堆栈,从来没能挂上书斋的匾额,我却曾经有过假想的斋名,还有名人为我题署。事缘二十年前,王己千(季迁)先生来香港看画,到访城大中国文化中心,我请他 为中心大门题写楹联,用朱熹的“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 深沉”联语。他问我要不要再题写什么,我就随口说,帮我题个斋名吧。王先生很客气,问我书斋雅号是什么,其实我那时在香港还没有买房,没有自己的书斋,临时想到了《礼记·学记》的句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说“知 不足轩”很适合我。王先生回酒店休息,第二天请朋友送来了一尺半的大字条幅“知不足轩”,墨浓笔重,气韵生动。我请师傅 装裱加框,足有二尺来宽,因为体积偏大,一直收着。

你看,这么一钩沉,把香港一座大书房的匾额之背后故事都勾出来了。多好的故事。我觉得这样的故事应该流传开来。因此我很期待这样的形式应该早日得到出版。因为这是一种精准的推介,使得有识之士,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参与进来。茫茫尘世,所幸的是,我们还有一件小小书房可以躲进去;尽管有段时间烦心之声不绝于耳,但是我们对于书籍的拥有和渴望,以及对于好书的好奇心还抱有希望。有了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了。

【延伸阅读】

《以饱蠹楼之名》收录了英国散文家奥古斯丁·比勒尔七篇关于公私藏书的议论文章,其中,《以饱蠹楼之名》追述了牛津大学闻名世界的校级图书馆饱蠹楼的历史,颂扬了学术事业贡献者的崇高品质;《初刊本》对于当时藏书界的版次兴趣和偏执进行描述和评价;《有可能甄别好书与坏书吗?》提出书籍品鉴的口味格调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书有新旧》则记述读新旧书的不同社会风尚。全书可以说是一张以饱蠹楼为中心辐射出的文化地图。

《以饱蠹楼之名》 [英]奥古斯丁·比勒尔 著 张治 译 草鹭文化·商务印书馆 2022年8月版

(原标题《书房里的秘密》)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朱玉林

(作者:王道)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