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65期 | 台山温应星:首位毕业于西点军校的中国留学生
晶报APP
2023-07-14 08:53

美国西点军校创校于一八〇二年,该校宗旨以为国家培养第一流的领导人才为目标,两个世纪以来,该校在美国历史上缔造了无数的风云人物,也涌现了不少全球瞩目的政治领袖。而他,是第一位从西点军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他是温应星。

■蔡登山

温应星(1887-1968),字鹤荪,出生于广东新宁(今台山)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温宗圣,于清朝考中举人,曾任县知事。温应星曾就学于南洋公学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一度在粤汉铁路担任学生实习工程师。在清政府招考公费留美学生的考试中,他一举考中。

温应星

一九〇四年,温应星登上赴美轮船,经一个月的颠簸,漂洋过海,入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工兵科就读,当年一起进入该校的还有陈廷甲和温济忠(温应星的堂叔)。当年的美国军校只接受美国学生就读,而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留学生能够入读,无疑是该校的一项重大革新。品学兼优的温应星在此读书七个月,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对他的评语是“同学之间人缘极佳”。

一九〇五年三月三日,美国国会才通过一项“特别法案”,准许中国留学生就读西点军校。西点军校初创时,每年只收二十三个学生,第五年之后才逐渐增加,迄今亦不过数百人而已。一八八九年开始才招收外国学生。接到清政府的指令,一九〇五年六月十五日,温应星与陈廷甲转入西点军校就读,他与陈廷甲是最早进入西点的中国留学生。这是该校划时代的创举,前任校长古柏在该校校史《弗吉尼亚军校一百年》中撰文《二十一世纪之曙光》中特别提到这项革新——由于中国学生的加入,无异为该校注入新血,同时中国学生的优异表现对美国学生而言,也是极大的鼓舞与激励。进入西点后,温应星感觉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不同,这里要求更严,生活更苦,更能塑造军人气质。他抓住时机,刻苦攻读。

温应星在西点军校时,因为他不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出身的,因此在英语上比较吃亏,成绩也因英文偏弱而受到影响,但大体算来还算不错。他的实用“军事工程”为全班第二名,这大概是受惠于早年在唐山路矿学堂的求学经历,以及担任粤汉铁路工程师时打下的基础。

温应星

一九〇九年毕业时,温应星名列该期一〇三个学生中的第八十二名,闻名中外的二战英雄巴顿将军(George Smith Patton, Jr.)则是第四十五名(比温应星年长两岁的巴顿,因外语和数学成绩较差曾被留级一年,温应星才有幸与巴顿成为同届毕业的同学)。同班同学中有不少后来成为知名将领。根据西点军校同学录记载,该班共出了四位上将、三位中将、八位少将、十三位准将,共二十八位将领,包括后来著名的戴维斯上将(艾森豪威尔威尔将军的盟军副统帅)、巴顿将军(第三军团司令)、艾克伯格上将(第八军团司令,远东麦克阿瑟将军麾下唯一的军团司令)、辛普森上将(第九军团司令)和李中将(欧洲战场的后勤司令)。

这位第一名自西点军校毕业的中国人,并未因西点军校的洋学历光环而有破格拔擢的机运,他仍得从基层做起。毕业自美回国后,他先到两广督练公所研究所担任一等科员,之后转任广东陆军讲武堂聘为教官,当时该学堂刚由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改办,急需充实教官队伍,温应星无疑是最佳人选。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温应星投入革命党,陈其美等人在上海策动武装起义,上海光复后,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府都督,黄郛为参谋长兼第二师师长,温应星为副参谋长,而蒋介石是第二师第五团团长。

一九一三年,温应星以上校衔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后任第三科科长,后来又成了广东督军陈其美的副参谋长。一九一四年之后,温应星担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大冶铁矿工程师与浦口商务局工程师,一九二〇年升旅长。

温应星在东北

一九二一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深感俄国、日本对东北的觊觎和威胁,聘请了美国军事顾问团斡旋,团中有一位西点军校的斐伦少校(Wallace.C.Philoon),他是温应星的同班同学。他告诉张作霖,中国就有美国军事名校的毕业生,何必舍近求远?乃推荐了温应星。

温应星因而前往东北任职,一九二一年担任沈阳警卫旅参谋,一九二二年任中东铁路警务处长,一九二三年升沈阳特区警卫长。一九二七年六月十八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的统治者,温应星随奉系军阀进入北京,并出任保定军警执法处长。然而,日、奉之间的冲突终难避免,一九二八年,张作霖死于日本关东军策划的皇姑屯事件,其子少帅张学良接掌奉军。此时,奉军内部出现分裂,有两员大将在争权,张学良决定进行清理。当他们清理内部时,发现温应星竟是由南方国民党那边来的。为了全家安全起见,温应星星夜偕全家逃离哈尔滨,前往北平,因为一进山海关就不是奉军的地盘了。

一九二八年四月,温应星出任清华学校校长。清华学校校长的风波始自一九一八年,“学生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有偏激的言论和行动。一九二七年底,担任清华学校校长多年的曹云祥被清华师生逐出校园后,由严鹤龄代理清华学校校长。但校园的混乱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温应星的儿子温哈熊在访问记中说:“父亲到北平便失业了,但当时他有位好友乃清华学校校董,此时由于北平正在闹学潮、打校长,大学生把几个校长都打跑了,所以父亲的朋友便对父亲说:‘现在清华校长出缺,你愿不愿意干?如果愿意干的话,我向校董会提出来。’父亲答称:‘我现在没事做,所以什么事情都肯干,更何况是清华校长!’于是父亲便在清华当校长,一直到今日,他是担任过国立大学校长的唯一军人出身者。”

但温应星在清华校长任上仅干了两个月,一九二八年六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北洋政府之后,由刚过而立之年的罗家伦空降清华园,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温应星被迫辞去清华校长职务,离北平南下上海。后来在一九五六年一月八日温应星寄给弗吉尼亚军校校友会的数据资料中可以看出,三个他曾经担任过的职务,其中之一即“清华大学校长”,可见他是以此为荣的。

温应星

接着温应星被调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当时市长是吴铁成,市府秘书长为俞鸿钧,潘公展是社会局长,沈怡则是工务局长(他那时才二十九岁,是最年轻的工务局长)。当时的上海局势比较混乱,黑社会势力猖獗,要坐稳局长的交椅,必须有一套对付黑社会的本领。可是,温应星在西点军校并未学过这一课。温应星一到任,既是黑社会老大又担任公安局侦缉大队长的卢英便登门拜访,要求将上海的居民门牌号码更换一遍。温应星询问原因,卢英称,换一次门牌,居民每户要出六毛钱,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按照惯例,市长拿三分之一,局长拿三分之一,他和他的兄弟拿三分之一,皆大欢喜。温应星听罢大怒,训斥道:“门牌不能换,这钱我也绝不拿,拿的话我绝子绝孙。”温应星受美国职业军人的严格训练,恪守西点军校“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拒绝与恶势力合作,因此受人排挤,遂挂冠而去。

后来温应星被调到宪警班当宪警教导总队(即宪兵学校之前身)的总队长。后来又任南京国民政府宪兵副司令,宪兵司令是谷正伦。此后,他跟随宋子文筹建税警总团,先后任税警总团第一任及第四任总团长。“税警总团”成立的缘由是因为民国初期中国盐匪猖獗,导致每年盐税损失惨重。由于当时盐税的大部分必须作为偿还“庚子赔偿”之用,因此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与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史汀生商量,建议美国将部分赔款留给中国,之后成立一支专为查缉私枭与看守盐场的税警武力,如此可以保证税款的征收顺利,自然会加速中国还款的速度。后经史汀生同意,由美国出资,成立了税警团。而税警团的一切人事、建制、指挥、薪饷皆不属军委会,而隶属于财政部,由宋子文总其成。

税警总团一九三二年在上海成立,下辖三个团,初期兵力约一万三千人,由温应星担任总团长,出任副团长的是一九一八年同样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王赓。第一团团长为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的赵君迈将军,日后孙立人就是由赵将军之推荐才得以进入税警总团的;第二团团长为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古鼎华将军;第三团团长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校的张远南将军。至于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美学生担任。部队还有一个由八名德国军官组成的顾问团协助训练。他们的武器装备均由财政部自行采购,精良程度非一般部队可比。开始主要采购英、德武器,包括防空机炮、两栖轻战车及轻坦克,而所用的步枪、重机枪及手枪都属名闻遐迩的级别。“一二·八”事变前夕,税警总团大部分驻守在上海及浦东一带。日军突袭上海时,宋子文毅然把税警总团毫无保留拉上了抗敌最前线,亲自颁布作战命令。在淞沪战场上,税警总团不怕疲劳及牺牲,充当“救火队”角色。温应星在一九三六年奉命调职,由黄杰将军继任。税警总团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上海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后来撤退到贵州都匀,成立了新三十八师,加上后来的五十师和新三十师,共同成立新一军,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极重要的角色。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未几,军事委员会任命温应星为全国伤兵管理委员会主任,在当时,这是非常艰巨的工作,因为没有经费和地方安置伤兵,伤兵到处闹事,任何人都无法胜任,但温应星秉持“服从、负责”的精神,咬紧牙关接下这个任务。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温应星赴美。十一月二十二日,当地报纸曾刊登温应星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温应星见解独特,且洞烛先机。他说,中日双方均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日本误认中国会很快被打垮,而中国错以为日本会因战争而经济崩溃。温应星又说,中国虽损失惨重,但会继续奋战下去。他还预测中日战争不会马上结束,反而会比欧洲战场持续更久。

一九四五年,欧战结束,美国把作战重心移到远东。为了尽快结束对日作战,美军拟定进入中国沿海,切断日本海陆联军,完成包抄夹击的计划,便派两个军团司令到中国与国民政府接洽,其中之一为温应星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辛普森将军(William.H.Simpson)。为配合美军的登陆计划,温应星被任命为“全国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展开招兵买马的工作。

一九四五年八月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个机构因而解散了。温应星因受累于宋子文与蒋介石的政争,抗战爆发之后,只历任虚衔,没有实际带兵,也未出任重要职务,直到战后,应孙科院长之邀,以行宪前立法委员的身分活跃于政坛。

时间来到一九四九年,当时他没有选择留在大陆,也没有去台湾,而是定居香港。一九五一年,他以中将官阶退伍,之后到美国定居。他向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贺克尼斯(Lindsay.C.Herkness)借了两千美金,在华盛顿威斯康辛大道二三三八号开了一家机器洗衣店,每天从早六点到晚八点,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终于在两年后偿还借款。

晚年温应星在美国与孙女温子华

他一生清廉自守,晚年甘于寂寞。一位西点军校的高材生,一员功绩显赫的将领,流落异乡,出卖劳力,以求温饱的故事,曾被《华盛顿邮报》于一九五四年九月二日报道过,文情并茂,且附有温应星在洗衣店中的工作照片,引起美国社会的震惊。温应星慨叹,一生为国,却无法继续报效国家,贡献所长。毕竟对一个学有专长的西点军校毕业生而言,在异地他乡开洗衣店,是大材小用了。他感慨地说:“我一生从没这么辛苦工作过”,因为要照顾店里那二十台洗衣机,比当年他在中国带六万个士兵更头大。

一九六八年五月十九日,温应星夫人去世,九天之后,即五月二十八日,温应星也随夫人驾鹤西返。临终前,温应星曾向儿女们表示过自己的愿望:去世后,有可能的话把遗体安葬于广东家乡,所谓“叶落归根”;如果不能实现,就安葬在西点军校。

按照父亲的遗嘱,温氏兄妹携带材料,多次赴美与西点军校方面商谈,理由很简单,父亲是中国首位西点军校毕业生。他们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校方,校长柯斯特少将特别批准,把温应星中将夫妇安葬于西点军校墓园。六月五日,温应星夫妇的追思礼拜在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荣誉护扈官是由温应星在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戴维斯上将等人担任。戴维斯与温应星曾在一九五八年九月四日共同担任同班同学李中将军葬礼的荣誉护扈官。十年之后,戴维斯又担任温应星的荣誉护扈官,一定不胜唏嘘。温应星也是第一位安葬于西点军校殊荣的“外国人”,更是西点墓园里拥有中英文双语墓碑的唯一者。这成了校园一景。

温应星一生传奇,从首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到以六十多岁之龄在华盛顿开洗衣店,其间他当过将军、清华学校校长、“立法委员”和其他重要的职务,宦海浮沉,绚烂终归于平淡。

温哈熊在西点军校温应星墓前

他生活俭朴,自律甚严。他的儿子温哈熊说:“先父日常生活十分规律……家里的饮食以营养为主,每餐三菜一汤……先父更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习惯,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把长裤的折缝对齐折好,压在枕头下睡,这样长裤便不会绉,这是他在军校学来的。”而他过世后,留给儿子温哈熊的遗产只是一只他佩戴多年的旧手表。

温应星和妻子黄如霜是指腹为婚的,饱受欧风美雨洗礼的他竟然重然诺如此,又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婚后他们生育六子一女,六子在哪里出生,就取当地一字入名,分别是出生于北京的温京熊、温燕熊,出生于南京的温陵熊、出生于广州的温粤熊、出生于哈尔滨的温哈熊、出生于上海的温申熊。其中温哈熊承续父亲衣钵从军,在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后,返国在军中服务,曾任联勤总司令。温子华是温应星二儿子温陵熊的女儿,现居香港,夫婿为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的胞弟、董氏家族企业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董建成。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