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281期 | 香云纱的生命
晶报记者 徐黛茜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2023-07-04 08:59

飘扬、飒,是邢莉莉给人的第一印象。几次见她,她都穿着深色的衣服,走路时衣服在飘动,衣服的深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光线角度有些细微变化,了解之后才知道这种衣服的面料叫做香云纱。邢莉莉谈及香云纱时是骄傲的,她可以详细地说出香云纱的每个制作流程、用意。她感到幸运、满足,她参与了香云纱的申遗到设计活化古老民艺的过程,见证了香云纱以更丰富的面貌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香云纱与邢莉莉的人生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本名“莨纱”,是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纯植物染面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过程中,邢莉莉全程参与了申遗的推动。

之后,她创立了艺术人文品牌“德玺见萩”,将传统民间手工艺进行了时尚化运用,让香云纱以多种形态出现在现代生活中,包含服装、配饰、生活家居等等。之后,她也创立了当代佛教生活美学品牌德玺利迦。关于她的介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香云纱染整技艺”守护传承者。在许多场合,她一遍遍重复:“用中国的面料,做世界的设计。”

1

香云纱今年也出现在了更大的舞台上,舞剧《咏春》中,饰演一代宗师叶问以及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四大门派宗师的演员,一同穿着香云纱出现在舞台上。当他们使出一招一式时,身上的衣物随着动作变化,发出沙沙的响声。衣物虽是黑色,在灯光下会发出斑斓的黑,有时似紫,有时透绿,一些人称这为“玄黑”,而衣物飘起时,内里又是褐红色。

邢莉莉是《咏春》的香云纱顾问,她带领的团队成为《咏春》的唯一共创品牌,为舞剧香云纱部分提供了包括服化道在内全方位的支持和助力。她常说自己是香云纱的守护传承者,也是因为这一份守护和传承,她真诚地希望香云纱能去到更多空间,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她回忆与《咏春》的导演韩真、周莉亚初次交流在2022年8月份,主创团队来到他们位于深圳南山的工作室采风。她给团队介绍了香云纱的历史文化、制造工艺,把实物拿给演员们,让他们触摸真实的香云纱。

“大家都很兴奋,两位导演、主创团队都很激动,说原来香云纱是这样的,可以这么丰富,不只是一块面料,还蕴含了这么多文化元素。”回忆那天的感觉,邢莉莉说,一直在碰撞。演员试穿了香云纱制作的衣服,饰演叶问的主演当场就穿着做了一些动作,“我们觉得十分契合,非常有趣,都对这个事情充满了期待。”

在布景与道具上,邢莉莉也给予了许多灵感支持。一段关于香云纱的表演中,演员们身穿褐红色的长衫,头戴斗笠,抱着还未制成香云纱的布匹,用舞蹈动作表达这种神奇面料晒、染、收的染制过程。这段场景里,演员戴的那些斗笠就是团队来这交流时的灵感。

而这一段舞的演员们身上不同于叶问那一套玄黑,是赭红色的,“是因为这种料子还未经过‘过乌(过河泥)’环节,也就是需要把河泥涂在一面进行最后一道染色,”邢莉莉说这也可以用服装颜色的区别,让大家看到香云纱在不同过程中的形态。

最近,她也跟着《咏春》剧组去到许多地方,她说香云纱与《咏春》的结合是恰到好处的。《咏春》与香云纱都来自于岭南,那时许多人的长衫都是香云纱,而在此次舞剧《咏春》的故事中,结合了舞与武,有两条故事线:年轻一代想重新拍摄一部叶问的影片,展现他们创作过程的同时,还原叶问的故事,沉浮的时代,人的失落与找寻归属,也使年轻一代找到了连接过去的时间隧道。

说到叶问,也就回到了那个年代人们身上穿着的衣物——香云纱,叶问离开家乡佛山去香港时,身上穿着的便是香云纱。邢莉莉说有些地方的习俗是离开家乡会带上一团泥土,她说香云纱在她的理解中,也像是这片土地的味道,“也只有这片土地才能孕育出来。”

▲香云纱与邢莉莉的人生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

▲《咏春》与香云纱都来自岭南。

2

邢莉莉第一次见到香云纱是2007年。她陪同法国电视记者前往广东顺德一间染整工坊拍摄香云纱染制过程,她当时对于香云纱并没有很多了解,只知道是一种手工的,许多年前就有人在穿的面料。染制的很多场景都需要凌晨拍摄,她感到不解,直到她真正看见香云纱染制现场,“我们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场面震撼,那是一个‘天地之间的大剧场’。”

邢莉莉介绍,“香云纱的制作流程需历经14种工艺、36道工序,以及1-3年的窖藏等待。如此繁复的生产操作中,不仅有赖人的力量,更需自然的眷顾。一匹顶级品质的香云纱不仅对它的染料,野生中草药薯莨、富含矿物质的河泥有很高的要求,更需要天气的配合,最终的染色工序要在25℃以上的阳光下暴晒。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她那天在现场看到的香云纱染制中的一个流程叫做“过乌”:凌晨还未天亮,把河泥涂在纱绸的一面,等河泥与纱绸产生染色反应后——有研究学者说,只能使用珠三角一带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拿到附近河流里清洗,最后再浸染、晒莨一次。这样才成为了一面为玄黑,一面为褐红色的香云纱。

“过乌”需要避免阳光,日照会使得纱绸表面斑驳从而影响质量。在体力、默契与熟练度的三重考验下,师傅们以类似书法创作般的动作,用巨大的笔刷蘸取乌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均匀覆着于坯布一面。之后经多人合力,将水墨长卷般的香云纱移至一旁静置,待水分自然蒸发后送至河塘边,由另一群工人以河面最上层的水花濯洗,于草地平铺晾晒。所以每一匹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的,和阳光、温度、吹来的风、人的感觉息息相关,“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邢莉莉说。

她也正是被这种与天地、自然连接的感觉所吸引,逐渐明白香云纱的魅力。在2015年,她重新去到那家初见惊艳的染整工坊,“让人很失落、也很心酸。”几年前看到的师傅们在草地上忙碌劳作的景象被一些仿古建筑与游乐场所取代,保留下来的只有片段式染制过程,被当作旅游观光项目的一个环节。

与她一同前往的朋友看到邢莉莉如此了解香云纱,又真心诚意地爱惜这种面料与技艺,问她:“你要不要自己来做香云纱呢?”邢莉莉形容当时心里是有被点燃,犹豫了很久就觉得应该试一试,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喜爱,也想为非遗文化做点什么,“香云纱不应该就这样被人慢慢遗忘。”她说这像是以前种下的一颗种子,终于发芽。

2015年底,邢莉莉创办艺术人文品牌“德玺见萩”,并提出“设计推动民艺再生,用设计让香云纱为当代立美”的品牌理念。希望通过打造一个具有东方美学气韵的时装品牌,以设计推动香云纱在当代的活化再生,并将这项古老而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推向国际,让更多人看见它、认知它、享用它,最终传承它。

▲《技·艺》深圳文化周纽约展。

▲“深圳故事”城市推介会现场香云纱沉浸式体验区。

3

“传承经典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如果想要把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就一定要让它在当下被喜爱和被使用。”为了让香云纱更符合当代时尚需求,邢莉莉的团队不断对香云纱面料的材质、肌理、颜色、纹样等进行研发创新。邢莉莉介绍,“我们尝试了包括麻、丝绸、羊毛等多种纯天然的面料作为香云纱的坯底。除此之外,常规的成衣设计方式无法克服由于香云纱的特殊性带来的设计难点,例如因其面料柔软,难以进行褶皱处理等,为此我们自行研发了专用的针、线,以及特殊的工艺手法,方才在保留香云纱最原始和上乘品质的基础上,完成了时尚设计和出品。”

2019年,“德玺见萩”树生萩长系列中的重磅香云纱不规则撞色上衣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该上衣采用重磅香云纱纯手工制作而成,天然垂坠感尽显洒脱之意,黑白腰封勾勒出整件衣服的立体视觉,领口别致的设计与袖口呼应,经典撞色搭配白色长裤,尽显中国女性的大方气度。

同年,“德玺见萩”树生萩长系列获环球设计大奖时尚设计类金奖。深圳环球设计大奖评审团评价:“德玺见萩的作品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东方气质,作品在保持时尚度的同时,内在的核心理念依然是对东方文化的坚持。他们在一个更广的维度传递了精神气质层面的东方感,把握住了传统美学与时尚设计之间的分寸,而不被限制在传统元素的框架中。他们用古老的面料塑造出了新时代里的东方大美。”

在传承香云纱的基础上,邢莉莉也一直认为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再创新与新生,“只是这种再造与新生如果仅停留于面料本身的设计发挥,或是个体的微小探索,其产生的能量或许有一定局限。我们迫切需要与当下进行沟通。”她逐渐明确自己身上的使命。

在确定纯技艺与文化保护的根本上,为了突破品牌设计瓶颈,避免止步不前,也为了扩大视野,邢莉莉和团队在多个领域开始了大胆跨界,包括与知名设计师合作设计联名款、融入当代艺术、涉足电影领域、与故宫合作开发衍生品等,同优质的电影、音乐、绘画艺术品跨界衍生,在民艺、时尚与艺术之间搭建桥梁,推动文艺走进日常。

“它们有着各自的故事,独特的技艺,不同的年龄。当它们分散时,都美得十分孤单;而当它们彼此相遇,就可以连接出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全新的故事。”邢莉莉如是说。

▲“德玺见萩”与时尚芭莎共创的“风起洛阳芭莎野宴”。

4

邢莉莉提到“德玺见萩”不只是时装品牌,更是一个艺术人文主体,有着树立当代中国人文风尚的愿景。所以在以设计推动香云纱在当下更好传承之外,也通过组织雅宴、踏春、插花、聆乐、鉴赏诗词等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极致美好的生活方式带回到当下。

如举办“见萩·中华雅集”主题系列活动,基于文献古籍,经由空间、服饰、器皿、食物、花艺、音乐等一系列当代艺术家的理解与重新创作,营造出过去某一时期的场域氛围,邀请友人身着见萩服饰,在当下的参与中,体验并传递中国古代的美好生活方式。2021年,在拥有1700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定鼎门天街之上,“德玺见萩”与时尚芭莎共创了“风起洛阳芭莎野宴”,收获了大量关注,国风时尚再一次掀起讨论。

在以“世界设计,深圳动能——深圳‘设计之都’15年”为主题的2023深圳设计周上,邢莉莉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自己致力于“用中国的面料,做世界的设计”,而深圳“设计之都”使这一理念的落地成为可能。

邢莉莉说,“我们希望既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又立足于深圳的设计,具有更多的先锋创意和设计思想以及国际化的思维。所以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用中国的面料,做世界的设计’,推动属于当下中国的新风尚。”

她提到近几年的“国风回潮”,她觉得自己身上也担任了这种文化传承、延续、创新的使命。她认为作为一个品牌,“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本土设计师如何保持初心,如何基于传统有新的创造,而非被固有标签所制约,如何避免照搬国外设计作品,或是在快节奏的商业氛围里成为失去灵魂的设计机器,成为思考与行动的关键。”对于这份传承的使命,她的答案是:文化传承看似是个庞大而又沉重的话题,但落在每个品牌或是个人身上都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