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地毯”上“写”着哪四个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18 20:10

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截至6月1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超过2.97亿亩,收获进度过九成五。这背后,是各地有序推进抢收、抢烘、抢晒作业。

说到抢晒,一则“院内可以晒粮”的告示,让人暖心。据报道,最近,多地政府开放大门让农民晒粮。政府大院变身“晒粮场”,铺开的麦粒成为最美的“地毯”,引发好评:“政府院内的‘黄金地毯’,是我见过最好的装饰。”还有网友说:“真对得起门前‘为人民服务’的牌子!”

小举措有大智慧。这种做法不仅展现了为民初心,也传递了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决心。一言以蔽之,那些最美“地毯”上,都清晰“写”着四个字:粮食安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任何时候都含糊不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只有每个环节都夯实责任,粮食安全才更有保障。

01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向世界发问:Who Will Feed China?——《谁来养活中国?》。

布朗认为,中国粮食缺口将导致全世界粮食短缺和粮价暴涨,造成全球性粮食危机。有外媒甚至称,假如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整个世界都将挨饿。

对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给出回应,布朗只看到了中国庞大的人口,“他的最大弱点,是对科技进步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而恰恰农业科技进步是支持粮食增产的第一生产力”。

事实证明,袁隆平的判断是正确的,更是有现实支撑的。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中国人不仅有能力养活自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大例证是,袁隆平带领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和经济,还帮助养活了全世界众多人口。

此外,袁隆平还培训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水稻科学家,他们把从他那里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国家。数十亿人因此得以生存和发展,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创新能与之媲美。

这背后,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精彩叙事,也是一个大国坚持命运与共、和衷共济的责任担当。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会议现场,总书记与袁隆平聊到超级稻时动情地说:“你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全世界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肚子,我和很多国家在谈合作时都谈到粮食安全领域的合作,很多人都提到对我们农业的先进科技特别是杂交水稻这方面的合作。所以我们这项事业是造福祖国人民、造福世界的一项事业。”

02‍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新年贺词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十九连丰”已经到手,相信“二十连丰”不会遥远。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消息,我国已经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之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其背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值得欣喜,但是不能掉以轻心。据农业农村部表示,“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大豆还有缺口,产不足需”。应该说,适度进口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但我们仍然未雨绸缪,全面安排。这几年,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正是为了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改善产品品质,来增加大豆的有效供给,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

当然,在粮食问题上,我们现在是紧平衡。从中长期看,这种紧平衡态势将持续很长时间。“紧平衡是个技术活,是在走钢丝,这边调一调,那边调一调,调不好就失衡了”,为此需要拿捏好分寸,应对更周全。

03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而现实中,有人说:粮食缺点没什么大不了,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

此言差矣。粮食安全不能建立在进口的基础之上,有钱不一定买来粮食安全。

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

我国粮食消费体量大,部分品种需要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这是基本事实。但是,考虑到国际粮食市场存在的诸多风险和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压力,过度依赖进口不现实、不经济也不安全。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在多重因素影响之下,粮食生产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际粮食供应链遭受冲击。这一状况,值得关注。

目前,有的国家已经出现粮食供应危机,更是提醒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总书记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04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总书记一再强调:“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向耕地要粮食,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这是共识。总书记还多次提到,要树立大食物观。树立大食物观,就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不久前,总书记在广东省湛江市考察时说:“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令人耳目一新。人们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并不陌生,而发力建设“蓝色粮仓”,则意味着“藏粮于海”也大有可为。据统计,我国有内陆2700万公顷的淡水养殖基地和近海4.73亿公顷的海水养殖空间,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另有统计显示,广东省水产养殖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渔业经济占全省农业经济20%以上。像广东这样的沿海省份,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好现代海洋牧场,不仅能够助力粮食安全,还能丰富人民的饮食结构,助力人民更好实现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

说到底,树立大食物观,就要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在此基础上,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从本质上看,正是为了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天下安”。能够吃饱肚子,这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追求。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只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就能走得更稳、更远。

(原标题《最美“地毯”上“写”着哪四个字?》)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余晓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