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公坪》 聂雄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 易目目
《鹅公坪》是一本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集。书中写的地方也小,位于湘中丘陵地区,大约一平方公里,因形似鹅,故得名鹅公坪。又因是回忆散文,视角为童年少年时期的作者,暂且称为“小”视角吧。
不过我读起来却不觉得“小”,因为作者写的人,大气血性有棱有角;写的事,淋漓酣畅大开大阖;写的景,铺陈渲染大气磅礴;写的钩沉,点滴着墨心有乾坤。作者聂雄前一路走来,近耳顺之龄怀着对故乡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的深情,粗线勾勒,工笔描摹,着五颜添六色,写尽了半个世纪湘中土地的山河巨变。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鲜活的人,那些仿佛停留在记忆里,一动不动的人,他们或低吟或安静或躁动,各有各的面孔,各有各的山河。
翻开书,首先被这些人物的方言所吸引。虽说十里不同音,但同为湖南人,若干词汇的表达仍有亲切之处,如“伢叽”“叔叽”,前者称呼未成年小孩,后者便是“叔叔”之意;如“文疯子”乡下用来代称智力有障碍,但安静不闹事的人;“死得血”用来讲这个人不知羞耻……如此种种,每每让人忍俊不禁。“乡音不改鬓毛衰”,少小离家的孩子往往凭借特有的方言找到家乡人,那种“哦,你也是……”的认同与共鸣,温暖了很多漂泊浪荡的心,“在艰困的尘世写出了童话的味道。”
笑后闹后调侃后,是一种酸楚。从前大多数鹅公坪人终其一辈子都没走出过这一平方公里,他们吃喝与哭笑都在小小的鹅公坪,他们再曲折再有故事的人生,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很快就消匿在时间里。但他们又是强悍的坚韧的,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如春风下的杂草般顽强生长,只要有口饭吃,有口水喝,就能顽强活下去,走出来。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出仁义与大气,这是传统人文在乡土中国的具体体现。
比如,以一己之力接待53个河南外乡人的同新叔叽。另一面,遭灾的外乡人也有着自己的体面与坚守。“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于是,忍不住的泪目与关怀,忍不住的回望与致敬。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出走故乡也近20年,现在回过头来看,《鹅公坪》细数的种种故人,并非个别存在。山河巨变,实则不到半个世纪。
“故乡啊,有时像一把钝刀磨着我的心脏,有时像一团棉花包着我的寒冷,一年四季总有一个深夜会梦到潮湿的天井、昏暗的油灯,梦到欢滚的铁环,清脆的牛铃……我猛然坐起,乡愁排山倒海,再也睡不着了。”感谢这种赤子深情,使得作者聂雄前不得不发,不得不写,为家乡做传,为小人物立言。
著名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文学创作论《金蔷薇》中写道:“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无不是一粒粒金粉。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金蔷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聂雄前亲历时光,满纸赤诚,用心锻造了“鹅公坪”这朵灿烂夺目的“金蔷薇”。
(原标题《满纸赤诚 锻造了〈鹅公坪〉这朵“金蔷薇”》)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