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生代当红科幻作家、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刘洋博士:为人类在井里建造一座城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陈仪衡
2023-04-16 08:57

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的热播、“元宇宙”的兴起,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科幻产业与科幻创作。这其中,以旺盛的创作热情与独特的创造力而备受瞩目的新生代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洋博士,在今年春天携最新力作《井中之城》与读者见面。

接连获得两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刘宇昆盛赞的这部《井中之城》究竟有何魅力?从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到新锐科幻作家,刘洋如何走上“科技人文”跨学科之路?深圳与南科大吸引人才奔赴而来的缘由在哪?近日,刘洋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火星孤儿》

1

《火星孤儿》是科幻作家之路的起点

在刘洋读小学时,一本《科幻世界》为他叩开了科幻的大门。梦想的种子埋下后,借助语文老师要求写日记的契机,他开始了第一次“连载写作”。由于阅读的科幻小说多为物理学背景,刘洋在大学时也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在担任系刊编辑期间,他变换各种笔名创作科幻故事。在北师大读硕士研究生时,刘洋选修了吴岩(著名科幻作家、现为南科大教授)的科幻写作课程,创作体系和笔法日渐成熟。2012年,刘洋将自己在课上写的《时振》投给了《新科幻》杂志,这是他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

“此前我都是自娱自乐,并无抱着要发表的心态,自认为一个理科生,文笔可能达不到发表水平,”回顾创作之路,刘洋不禁感慨,“在写作最初,自信心真的非常重要。”作为物理学博士,刘洋的创作与坚实的学术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随后几年,他相继把自己因物理学萌发的有趣点子写成小说发表,推出了短篇合集《完美末日》《蜂巢》。“我觉得一个好的科幻小说的点子应该能够产生宏观效应和让人可感的视觉效果。”逻辑严密的故事、鲜明丰富的人物,刘洋不断探索着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我早期的作品没有太多社会层面上的现实观照,更集中在‘硬核’上,但最近几年我发觉想真正打动人心,作品就要往现实延伸,要关心科技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确定要成为真正的科幻作家,是在《火星孤儿》发表之后。”2019年10月26日,刘洋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首届中国科幻电影“原石奖”(小说类)。刘洋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家走入了大众视野,更有部分作品被市场和观众所选择,踏上了影视化的道路。可以说,刘洋是作品影视化成绩最好的国内科幻作家之一,《火星孤儿》已经完成了影视开发,《井中之城》也已售出版权,《裂缝》更是业内看好的“下一个爆款”。谈及当下的科幻“热”,他认为,科幻小说的影视化戏剧化可以有宏大的视觉场面、哲理的思辨拷问等不同发展方向。

2

孰真孰假的井中之城

《井中之城》在宏大的世界观下,聚焦小人物的英雄情怀。主人公快递小哥张亮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历了一系列奇异事件,多重力量交织博弈下,在一个建造于井中的虚拟之城里,他努力找到了“真实”的边界。《井中之城》甫一推出,便以“庄周梦蝶,孰真孰假”的千年哲学疑难引发了大量讨论。

“电子具有超快的迁移速度,我想结合相对论做点东西。例如,人类意识被拘束在电子里,而电子又被原子拘束在一起。”此前,刘洋在短篇小说《蜂巢》中讲述了人类抛却肉体,将意识寄存于狭小“蜂巢”的故事。这是刘洋在研究石墨烯期间突然产生的灵感,也在几年后催生了新作《井中之城》。“正如物理学中的‘阱’,我把它意象化、视觉化,变成一个人类在‘井’里建造的城市。而主人公们逃离井中之城的过程,又是物理学中电子逃离原子的映照。”

《井中之城》的封面设计很吸睛,一环套一环的黑色圆形豁口周围是一栋栋用白色极简线条描绘的楼房,带领读者代入主人公在井中之城的繁华烟火里,抬头仰望圆形豁口处零散光芒的视角。随书附赠的书签巧妙地设计成可供读者动手粘贴的骰子,刘洋表示,这是对书中张亮冒险经历的“剧透”——一场规则严苛的骰子游戏。“主人公通过参加三场骰子游戏来寻找逃离巨井的办法,就像我们打游戏时,每通关一个主线任务就能获得一点推进剧情的提示。”谈到此处,这位严谨的物理学博士突然笑得有些少年气,“智斗题材是我一直想尝试的。”

刘洋想通过“人与命运的斗争”的故事来表达精神力量的可贵,“随着情节发展,张亮逐渐寻找到了‘世界的真相’,我希望读者在阅读中,也能发现自己内心和生活的真相,去突破边界。”故事结局,张亮将自己“复制成两份”,一个留在元宇宙世界中陪伴亲人,一个回到现实世界去拯救地球。刘洋打破了“自我唯一性”,提出了另一种角度的思考方式。“或许随着元宇宙的发展,我们的想法会慢慢发生改变。”但刘洋认为,如同畅想中这般成熟的、真正的元宇宙与我们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井中之城》

3

深圳是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

与刘洋的对话发生在南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轻巧通透、依山就势、极富文化韵味的新岭南风格,是这一学院区别于校内其他庄重整洁的理工教学建筑的最鲜明特点。“《井中之城》是我目前写得最认真的一本书,这部作品的文字质量比以往所有作品要好,毕竟我正在逐渐转到人文学者的方向上来。”在北师大攻读物理学博士,又到西安理工大学教物理,吴岩抛来橄榄枝前,刘洋从没想过自己会与人文社科、与南科大、与深圳产生联系。

2018年4月,刘洋受吴岩邀请来南科大作一场关于科幻文学的讲座,同年7月,他正式入职南科大。“我激动于可以在南科大开拓一个新领域——数字人文研究。我的理工科专业训练以另一种形式与科幻写作又融会贯通了。”《井中之城》也成了刘洋在深圳完成的第一部作品。

近年来,南科大在科幻领域成绩斐然:持续发布《年度科幻创意创新报告》和《年度科幻产业报告》;不断筑巢引凤,引入高精尖人才;参与举办及合作开展多个专题论坛;专著、论文、科幻小说、教材不断面世;前不久还与深圳大学联合打造了科幻哲理剧《云身》。刘洋认为,除了作为智库,在多方努力和关注下,南科大成为了科幻人才和创意的策源地,不断输送新生力量。

“深圳是一座有科幻感的城市。”刘洋表示,近年来,在与科幻相关的领域,越来越频繁地见到“深圳创作”“深圳制造”的身影,更吸引了分形橙子、王真祯、陆海等新锐科幻作家聚居于此,不同于其他城市,深圳的科幻产业渐成气候。“产业是最吸引人才的,深圳可以成为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对话新生代当红科幻作家、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刘洋博士:为人类在井里建造一座城》)

编辑 秦涵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陈仪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