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列传 | 丹青绘热土 笔韵寄乡愁——山水画家何加林用浓淡笔墨勾勒祖国河山
CGTN微信公众号
2023-04-12 16:17

中国著名山水画家何加林出生于军人家庭,却与艺术有着不解的渊源。他二十三岁叩开中国山水画专业学习的大门,九年后便斩获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何加林用潇洒飘逸,不落窠臼的笔触在画卷上抒发对祖国江河山川的热爱,也借此谱写乡韵,寄托浓浓的乡愁。

1961年,何加林出生于江苏扬州。由于父亲是军人的缘故,他早年随父亲先后搬迁至山西和陕西,在八百里秦川之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段年少记忆也为他日后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灵感与素材。何加林早期作品大多描绘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大西北,其中《华岳山魂》获浙江省美展优秀作品奖,并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秋气嶙峋》在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中荣获金奖。“一边是秦岭山,一边是黄土高坡,尤其到了冬天,秦岭山是青灰色的,山顶上白雪皑皑,而黄土高坡平面上的白雪皑皑却是黄和白的分明。那个环境让我对大自然的美特别的敏感。”何加林这样回忆他生活过的大西北。

在真正踏入中国山水画艺术大门之前,何加林早已怀揣绘画的梦想。小时候,他常会看《人民画报》。画报中,傅抱石、李可染先生画的那些山水画让他着迷,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山水画艺术的种子。1977年,高中毕业的何加林早早进入社会打工补贴家用。彼时,他还未曾有机会接受任何专业的美术学习,于是便写下了一篇名为《烛》的短篇小说抒发胸臆。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籍籍无名的业余画家。何加林谈起早年艰苦谋生的日子时说:“当时心志(内心)是很苦的,因为你看不到前途,所以只能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放在自己的小说里面,用那个烛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待。

1979年,凭借对绘画的无限向往,十八岁的何加林报名了杭州西湖美术学校,成为了一名业余学员。因为缺少专业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他早期的美术功底是班级里最落后的,但他奋发图强,全力追赶。到了1984年,他如愿考入了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攻山水专业。1994年,何加林继续深造,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并担任教职。期间,他师从山水艺术大家童中焘先生。在童老先生的教导下,何加林开始大量研读哲史类国学书籍,逐渐蜕变成了一位学者型画家。2000年,何加林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全国首届实践类的博士研究生,拜入著名山水大家卓鹤君先生门下。其博士毕业作品《山色空濛雨亦奇》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银奖。

虽已获得多个国内大奖的认可,何加林对山水画造诣的追求并未止步。2011年,五十岁的何加林离开杭州北上,从中国美术学院来到中国国家画院,并开始游历祖国大江南北写生采风。他用画笔勾勒散布在高山、深林、幽谷中的古老村落,用纸墨谱写中国古老又独特的乡愁、乡韵。“村落文明有中国人和大自然共生这样一种理念融合在里面。”何加林说道。随后,《石梁幽谷图》《古寨清岚》《雨中坛村》《侗寨花桥》等多幅技法独特、又充满人文气息的优秀山水画代表作品相继问世。

何加林直言:“我们中华文明5000年,实际上是发源于乡村的。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又怎能忘记那些青瓦白墙、石桥木廊,四面青山,几缕炊烟的古老乡村。这个乡愁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乡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山水就是祖国,山水画就是画家对祖国一次次深情的礼赞。何加林用丹青绘热土,用笔韵寄乡愁,他的一幅幅画作就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期盼。

(原标题《大师列传 | 丹青绘热土 笔韵寄乡愁——山水画家何加林用浓淡笔墨勾勒祖国河山》)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周斐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