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退休教授杨振昆
今年4月20日是云南大学百年校庆。最近,记者采访了今年81岁、退休快21年的云南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杨振昆老师。杨教授一辈子经历丰富,做过公务员、大学老师、企业家,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带带研究生,写写文章,2016年还获得了“云南大学教育功勋”奖。近日,他出版了八本有关“幸福学”方面的书籍,即《幸福营造》《学会选择 学会放弃》《女人幸福学》《女人幸福锦囊》《建筑幸福学》《企业幸福学》《社区幸福学》《老年幸福学》。对此,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杨振昆教授我们了解到你在文学领域已经很有成就:你是中国作协会员还担任过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创建了云南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出版过二十多本文学方面的著作。为什么在七十岁会下决心研究幸福学呢?
杨振昆教授:我发现社会上许多人对幸福的认识有问题,但由于对幸福的认识不足,甚至有错误,深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因此,我觉得研究幸福学应该是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杨振昆教授我们知道你当过公务员、记者、教授、广告人、企业家,各个方面都有建树。有一篇报道《杨振昆——在跨界与超越中博弈》就介绍了你人生的多个侧面。这是和许多作家不一样的地方, 你怎么做到的?
杨教授:许多作家由于专一,取得了不一般的成就。而我因工作的原因,从事不同的文字工作,因而形成了多副笔墨。我是1966届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分配到昆明市革命委员会工作。我担任过新闻报道组组长,十年间发表了近千篇新闻稿和通讯报道。其中写老贫农王朝忠学哲学的《一篇没有文字的哲学讲用稿》和写知识青年郭津德分配到城里工作后,又毅然返回边疆山区的报告文学《召唤》都受到好评。
1978年我被调到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当时,我教中国当代文学,没有成熟的教材,就组织云南高校教授编写了《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教委安排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庆生任主编,我任副主编。作为部荐教材,至今还为高校使用。
2002年退休后,我应邀先后出任风驰传媒集团和香港TOM户外传媒集团副总裁,在从事广告业的十年中又获得了“中国杰出广告人”“中国十大传媒策划专家”“推动中国户外媒体发展的功勋人物”“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等称号。其间主持的项目如《昆明天天是春天》等都获得金奖。这些都是在工作范围内获得的成就。
由于多种的工作经历,我具有了多副笔墨:新闻写作、秘书写作、广告写作,文学写作。但我的内心却是把文学写作作为终身的热爱。
在文学创作方面,我有文学创作自选集《我生在月圆的时分》、散文集《红土地的恋歌》、文学评论集《边地文学启示录》。另外,1991年我在学校组建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1993年主持了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2021年为侨乡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组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华文文学的成果有《东南亚华文文学论》《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审视》。
记者:杨教授你的这些经历说明了你由于承担的工作不同,而形成的多付笔墨,多种成果。但你最值得称道的是你在企业如鱼得水,在香港上市公司担任董事长的时候,还辞职回乡,十年完成了八本幸福学的写作出版计划。许多人下海就不再上岸。而你为什么在七十岁上还辞去高薪工作,从事幸福学研究,到八十岁完成八本书的写作计划?
杨教授:我下决心研究幸福学是出于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我看到一组令我震惊的数字:2012年中国幸福指数仅为6.11,低于2001年的6.60。我在想这十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什么幸福指数反而降低了?我想这里有一个对幸福的认识问题,也有一个如何改善环境,使人民的幸福感提升的问题。
二是我由于工作变动多,接触的社会面很广,看到社会上有许多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和问题,也看到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幸福力是最重要的生命力,提高对幸福的认识,能帮助人们增加奋斗的动力。
基于这些认识,我决定放弃高薪工作,从事幸福学研究。并制定了八本书的写作计划。
记者:你的写作计划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杨教授:我的八本书的写作计划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幸福营造》是对幸福的总体研究。包括了什么是幸福;幸福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幸福的认识有哪些误区。包括幸福涉及的生命、命运、健康、情感、财富、时间等多个因素的考量。
《学会选择 学会放弃》是解决青年面对社会很多困惑问题。如何选择就业,如何确立人生目标,在不同岗位、面对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怎样才能树立选择决定人生的观念。
《女人幸福学》《女人幸福锦囊》是针对女性如何处理面对的许多问题,成就自己和家庭的幸福人生。一个妇女决定三代人,因此,研究妇女的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建筑幸福学》是针对房地产热,提出的什么样的房地产才能给社会和人们带来幸福。涉及到房地产商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经营 观;购房者如何选择和感受房屋带来的幸福。
《企业幸福学》提出了建设幸福企业的理念和实践,企业人的幸福力是一种创造力。考察企业有无幸福感,认识幸福力的构建方法;改变企业的价值观、管理观和经营观,让幸福企业的构建成为可能。
《社区幸福学》人们在社区中生活,社区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最后一公里。幸福社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社区的各个管理部门共同发力就能使社区中的人们感受到幸福,就能满足人们物质和心理的多方面的需求,实现社会的和平安定。
《老年幸福学》是针对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如何解决老年人存在的问题,发现他们的价值、满足他们的需求,找到影响他们幸福的因素,从物质、环境、和精神多方面实现他们幸福的晚年。
这八本书的构想应该说从宏观及微观的各个方面对构建社会的幸福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记者: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杨教授你古稀之年,本可以享受安逸清净的人生,你还执着于幸福学的研究和写作。你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杨教授:在这样的年纪十年要写八本书是十分不容易的,遇到的问题很多,大致有这样的几个问题:
一是我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及研究工作,而幸福学更多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是研究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群体行为的科学。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社会福利。在这一点上就和幸福学有更多层面的交集。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在多方面更能够在人和社会的本体上,破解幸福学。把文学的写作和社会学的原理结合起来,再加上对社会的洞察和了解,为幸福学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二是我社会兼职较多,因此干扰也多。为了有一个清净的写作环境,我租了一个办公室,摆上电脑和打印设备,像上班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安心写作。中午吃碗面条,为了写作坚持简单的生活。
三是身体问题,由于长期久坐,腰椎出了问题。先后两次做了微创手术。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腰腿还是疼,走路腰也直不起来。朋友见到,开玩笑地说:“你这个样子还幸福吗?”我回答:“幸福。因为我一直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
十年来困难是不少,但克服困难,就会带来欢乐。
记者:你的书大多是赠送省市和高校图书馆,这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杨教授;我写书的本意不是为了赚钱,是为社会作贡献。八本书写作出版就花了八十多万,再加上寄送书籍、写作成本,近百万元。这些都是为了向社会作贡献。
我相信这些成果在社会上一定会起到应有的作用的。
记者:你的书出版后有一些什么样的反应?
杨教授:由于三年的疫情,本来计划好的座谈会和讲座都不能举办。只有在线上收集到一些反映。
其实在写作的十年中,我不断地得到朋友和同事的鼓励。大家认为幸福学在学术界研究成果不多,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有重大价值的。这对社会是重要的贡献。我把搜集到的部分朋友的评价集录于下,供参考:
行动成功教育集团董事长李践说:“你的书是你的智慧与知识、大爱与奉献精神的结晶。就如你的教学一样,影响和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一生。读你的幸福学,不仅给了我深刻的教育,也为我的未来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著名作家张昆华说,“振昆作为一个作家,本可以写出更多的文学作品,但他晚年却转而研究幸福学。这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幸福学是人人都需要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八本书付出的精力和代价比创作付出的多得多。”
原昆明日报总编、彝族作家瞿文早说:“我的老朋友杨振昆写诗歌,又写小说,总给人们带来清茶和烈酒般的慰藉。如今他的幸福学文集又给我们带来医治生活创伤的良药。这样的人,心里一定住着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影视编辑王佳明来信说:“拿到振昆兄幸福巨著的第一感觉是君之神笔,令我汗颜。很难想象,这套八本约160万字的文集竟是出自一位抱病勤耕十年80 岁的老教授之手。全集着眼幸福,取材独具匠心、立意巧妙、主题明确,理趣不凡,包罗幸福万象。读来获益匪浅。”
儿童文学著名作家辛勤说:“读了杨教授的幸福学,了解了追求幸福的根本大法。只有静下心来,强壮自己才能在给予别人中感受到幸福。”
影视编辑李敦伟说:“杨教授精心打造的幸福学文集像心灵的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字里行间给人滋润、给人启迪。是一套讲幸福秘籍的绝好教材。”
云南省演讲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作家评论家演讲家董保延说:“杨振昆的幸福学的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一位智者对幸福的挚爱之情,它传递的是一个一直热烈拥抱生活的、经过了幸福实践的人的坦诚自白,不是那种空中楼阁的玄学之谈。”
由于疫情没能开座谈会,这些文字是接到我的书的朋友的倾心之谈。还有一些人在听我的演讲后给出很多反馈,因没有记录,就不便选用。
记者:采访不仅给我认识了你写幸福学的初衷,这是对习“中国梦”的呼应,也是对社会的一种付出。由书见人,应该说,你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呼应的。我代表读者谢谢你!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对话云南大学退休教授杨振昆:“幸福学是人人都需要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