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笔墨 肝胆人生——观专题片《守护文脉的书画大师·李苦禅》有感
新华网 纪录中国
2022-06-12 11:30

李苦禅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一位艺术大家,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个朴素的爱国者。他的丹青画作留于世,我们欣赏之;他的笔墨精神留于世,我们传习之;他的人格品行留于世,我们敬仰继承之。

1983年6月11日苦禅先生辞世,1986年6月11日李苦禅纪念馆建馆,2022年6月11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人物展示平台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物·故事》栏目精心制作了《守护文脉的书画大师·李苦禅》这期节目,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李苦禅1899年生于山东省高唐县,原名英杰,苦禅之名乃是同学林一庐所赠。“英杰”虽然寓意美好,却不如“苦禅”二字来得脚踏实地,意味悠长。苦禅先生出身贫寒,饱经磨难。“苦”对他而言,是亲身经历过的物质匮乏、生活艰难,是拉人力车的奔波劳苦,更是遭受侵华日军严刑拷打的肉体折磨。“禅”于他而言,则是对正直的坚守,对正义的追求,是一种内心的圆满自足。他通过苦悟得了禅,也通过禅化解了苦,身体经受磨砺的同时,精神获得了充实与自由。

在中国画中,大写意花鸟画独树一帜,且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明代徐渭以草书入画,在生宣上进行水墨实验,树立起了大写意花鸟画的第一座丰碑。清初,八大山人以奇崛简逸之构图和拟人化的鱼、鸟形象自成一家,独树一帜。至晚清民国,海派巨擘吴昌硕以金石入画,雅俗共赏,别开生面。白石老人以特有的谐趣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将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推向新的境地。齐白石之后,潘天寿、李苦禅皆为一代大家。而李苦禅将以书入画,求笔底雄韵,大开大合的气魄注入精微之中,又开中国画之新境。

苦禅先生的花鸟画题材广泛,但他最常画也最能体现其艺术特点和思想精神的还是鹰这一主题。在形式语言上,苦禅先生将西画的写生技巧与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鹰的浓淡变化不仅有中国画墨分五色的技巧,更有对西洋画中高光、体量感等表现方法的借鉴。在构图上,与八大的“奇”和潘天寿的“险”相比,李苦禅的作品构图整体呈现出“稳”的特点。他笔下的鹰,常以回望之姿立于松、石之上,眼神犀利,蓄势待发。若以物喻之,苦禅先生的画就如磐石一般,稳定、厚重、坚实。若画有奇正之分,那么他的画就是以正制胜。

陈师曾讲文人画是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综合体。苦禅先生虽非旧式文人,但也同样认为画者须有广博的修养。书法、诗词方面的涵养自不必说,他尤为特别的是将对戏曲、武术的体悟融入了绘画之中。苦禅先生曾一语中的地道出京剧是写意的艺术,更将自己从习武中体验到的速度、力道等经验与用笔相结合。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这种通感体验殊为难得。古有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书道,今有李苦禅以武入画亦得妙意。所以苦禅先生的作品,不但形神俱备,而且气势磅礴。

苦禅先生有自己的信念,虽屡遭磨难,依旧矢志不渝。他坚守民族气节、向往新中国,虽赴险而无悔。他对于文化瑰宝,更是笃爱而不独享。苦禅先生曾以自己有限的经济能力“穷藏”各种书画文物,不是为了占有、炫耀,而是将这些文物视为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物质载体。他不但自己研习,更将其应用于教学,最终捐献给了国家,与人民共享。

《守护文脉的书画大师·李苦禅》以“苦禅”之名为切入点,采用原始纪录片与当下实拍相结合的方式,将李苦禅先生置于20世纪复杂的中国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并通过对李苦禅之子李燕先生的采访,呈现了苦禅先生饱经磨难、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彰显了苦禅先生凛然正直的精神风骨,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个伟大的榜样。正如苦禅先生所讲: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以中正之品格为人为艺,是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文作者 吴洪亮,系北京画院院长 )

(原标题《雄浑笔墨 肝胆人生——观专题片<守护文脉的书画大师·李苦禅>有感》)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