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217 期 | 追星的人
晶报记者 林菲/文、图 统筹 李岷
2023-03-30 08:53

■林菲

如果说人是一粒沙,地球就是那片沙漠;如果说地球是一滴水,银河系就是那片海。从天圆到日心说,从浑天仪到望远镜,人类如同夸父逐日,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

1975年3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第2425号小行星,后来这颗星被命名为“深圳星”。直至2010年9月2日,深圳建成启用华南地区第一个天文台——深圳市天文台,深圳人终于拥有自己的第一个专业天文台。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不少市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关注到深圳的气象美学特色文旅产业发展,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深圳市天文台频频被提及,越发引起我的好奇。“两会”采访结束,我就计划前往西涌,去看看深圳人的“追星”宝藏地。

既神秘又亲民

出发前,我约了深圳的天文爱好者林勇吃饭请教,西涌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那是他们这群“追星人”的精神后花园——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遇上好天气,便约上三五同好,带上装备,开车前往西涌,让生活中的哀怨、愤懑、焦虑在仰望星空的那一刻如烟消散。“你最好在那里住上一晚,看看星星。”他如此建议。

西涌位于大鹏半岛南澳南,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将繁华的都市灯光隔绝在外,为夜空天文观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深圳市天文台就建于此地的穿鼻岩上。

抬头望去,阳光有些刺眼,郁郁葱葱的山顶上冒出两个小小的白色圆顶,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清爽可爱,又有股超凡脱俗之感。那是大多数天文台一贯采用的经典建筑造型,如同天文学神秘的标志。

3月10日下午,站在山脚的我,体会到了多年前林勇第一次来此的心境,“山上是个有点神圣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不过让人惊喜的是,这个天文台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每周二至周日,深圳市天文台每日可接待300人预约参观,年均到访市民10万人次,目前已经组织超过120次天文观测直播,线上服务超1.5亿人次。

这在国内专业的天文台机构中是很少见的,要从深圳市天文台的诞生说起。2003年1月,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市”。鉴于天文观测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以及发展天文事业对深圳特区的重要意义,2004年2月深圳市第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肖幼美等11名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建立天文观测站的建议”。建议引起市政府重视并交由市气象局承办,2008年5月,总建筑面积2244平方米的深圳市天文观测基地破土动工建设。

深圳市天文台应民众呼声而生,也确定了“探索宇宙奥秘、服务深圳市民”的建台宗旨,以科普为重点,科研为支撑,积极开展天文观测业务,开拓天文科普事业。

就在天文台动工前的一个月,一个叫梅林的年轻人在接受工作邀约后,带着好奇从北京来到深圳,见到这准备大干一场的阵势大吃一惊。他清楚地记得那天是4月1日,西方国家的愚人节,“原来深圳说的要建天文台不是骗人,不是在学校或者单位机构楼上建个圆顶,放台望远镜那么简单。深圳是真的要建一个专业级的天文台!”

这反而让梅林打了退堂鼓,国内每一座天文台的建设几乎都要两三代天文人的努力,自己只是个刚读完研,有一点实习经验的毛头小子,有这个能耐吗?可是市气象局的领导却跟他说,只要你愿意学,我们不怕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对一个年轻人的信任与包容,让梅林留了下来。

▲为山石让路的登山栈道成了网红打卡地。

既严肃又浪漫

乘坐接驳车至半山腰,我才发现深圳市天文台入口处还有一个圆顶。此时三个圆顶中,只对参观者开放了山顶上放置太阳望远镜的那一个。

只见圆顶朝着太阳的方向开了一个口子,像是宝箱掀开一条诱人的缝隙。不过进去的市民都略显失望,因为这并不是大多人想象中可以体验目视望远镜的场景。这个圆顶中摆放了六台设备仪器,用护栏保护着,正在工作中的三通道太阳望远镜无法目视。市民只能通过显示器上的视频讲解了解这些仪器工作的原理,还有它们实时观测到的图像。

我不免也有一点失落,不过转念一想,不正是因为我们对天文知识了解得不够多,所以才有了那样的刻板印象?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于宇宙探索的不断追求,天文观测仪器的发展早已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这一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帮助科学家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的视野,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代表性工程。

位于“C位”的三通道太阳望远镜是深圳市天文台的重要观测设备,通过Ha(656.28nm)、Call-K(393.37nm)和白光通道同步观测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太阳活动现象,对太阳黑子、光斑、谱斑、日珥、暗条和耀斑等活动情况有较完整的观测,为空间环境的监测和预报提供观测基础。

这些价值不菲的仪器,正是深圳市天文台立足的底气。在另外两个未开放的圆顶中,还存放着用于夜间工作的仪器。我们所见,不过是天文台科研工作的冰山一角。

当然,让这个严肃的科研场所“出圈”的不只是实力,还有“颜值”。

登上穿鼻岩,没有人能抵挡美景的诱惑。深圳市天文台依偎在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八大海岸线之一”的东涌-西涌海岸线。湾岬交错,怪石嶙峋,海水清澈,沙质洁白,构成了绮丽的底色;天文台圆顶的白明亮纯净,天空的蓝宁静辽阔,携手凝固成梦幻浪漫的注脚。最妙的还是依山而建的栈道,蜿蜒曲折,绵延不绝,仿佛上通云端,下抵深海,一步一景,一步一叹。

“这些栈道真的太美了,怪不得能吸引这么多人。”我由衷地感叹。

“但是最开始我们还真不是给市民观光用的。”现任深圳市天文台副研究员的梅林却略带严肃地“澄清”,“这些栈道实际上都跟我们天文观测业务相关,因为每一条栈道都通往天文台的一个业务观测场所。”

许多建在山顶的天文台通常会修建一条上山的道路便于人员通行和仪器运输,但是深圳市天文台却为了保护穿鼻岩原有的山石地貌放弃了这一常规的做法,转而修建了给山石让路所以曲折、绵长、狭窄的登山栈道。

因此当初天文台的建设,是靠着工人一点点将砖头搬上去的,“我们也参与了,女的一次挑6块、男的一次挑8块。”梅林就是从此开始了在天文台的“搬砖”生活。等圆顶建好了,天文台的员工又将仪器拆分,小心翼翼地背上山再组装、调试。

梅林领着我走在栈道上,他轻车熟路地避让行人,目标明确,步伐矫健。擦身而过,带着惊艳神色的游客可能意识不到,这无心插柳的美丽也是天文人的初心和日常。

▲只有走入深沉的夜,才能遇到璀璨的星。

既深沉又璀璨

你有多久没抬头看过星星了,是因为忙碌的生活节奏无心欣赏,还是因为都市的灯光太亮掩盖了星星的光芒?不管是哪种原因都能在西涌找到解决的答案。

林勇生在潮汕乡下,从小喜欢仰望星空,但第一次看到银河,却是在深圳的西涌。那是林勇工作之余,开始购买观测仪器,成为“追星人”不久后。2020年6月的一个晚上,林勇心血来潮,与朋友说走就走,驾车去了西涌,包里是随身携带的双筒望远镜。

当他们抵达目的地,银河就这么突然出现在了眼前——星光点点,聚合成奔腾的急流,一泻千里,两个大男人激动得像两个孩子一样。

只有走入深沉的夜,才能遇到璀璨的星。

虽说西涌拥有得天独厚的星空观测自然条件,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梅林发现沙滩照明灯、户外广告灯、渔船射灯等人造光源正在不断增加夜间的光污染,夜空可见星星数量仅为天文台建成之初的三分之一。

于是,2021年4月梅林提出了在西涌社区以天文台为核心区域创建“暗夜社区”的想法。“国际暗夜社区”是国际暗夜天空协会(IDA)针对暗夜环境保护和推广设定的暗夜区域称号,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护社区居民健康与生活,保护动植物夜间栖息地,减少光污染,节约能源。目前,国内还没有先例。

没想到,梅林这一创新性的口号喊出去,得到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市气象局、市城管局和大鹏新区管委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最初梅林只是考虑到科研观测环境,但是和大家交流下来才发现,“暗夜社区”的建设也是西涌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一个方向。西涌靠海吃饭,夏季旺秋冬季淡,围绕天文观测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将成为淡季市场新的增长点,同时,光污染的减少也能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后这件事变成我们不得不做了,必须要做了。”

当然,质疑的声音也不小。首先就是当地的居民和商家:“把灯关了怎么生活、做生意?”梅林说,他们常常周末加班,挨家挨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宣传,才慢慢让大家理解,“暗夜社区”并不是关灯了事,而是科学地对西涌社区照明进行高品质升级,例如将灯光的色温从白调成黄,加个灯罩,调整直射天空的方向等等,并不影响日常生活。

说到这,梅林就想起了两位民宿老板有意思的故事。那时,西涌有一家民宿的老板十分热爱天文,为了方便自己和游客观星,还特意用两米高的黑布将顶楼拦起来。而他最想阻隔的光源就来自隔壁的民宿,这隔壁的老板因为地理位置不如前者,便希望通过闪亮的灯牌吸引住客。当梅林一行人上门推广灯牌改造计划时,第二家就成了障碍。后来一次梅林无意中瞥到第二家民宿中居然出现了几台望远镜,原来是老板看到隔壁生意好,也照葫芦画瓢,但显然不太会使用。梅林心想时机到了!他通过村委会上门游说,放出天文台可以帮助指导民宿开展天文观测活动等“诱惑”条件,果然老板的态度180度转变,积极地配合改造了灯牌。

那天,我在深圳市天文台的暗夜中,也看到了久违的星光。

▲梅林在调试仪器。

▲林勇(中)和他“追星”的小伙伴们。

既遥远又咫尺

2021年的10月国庆黄金周过去后,西涌的游客数量竟保持了旅游旺季的水平,大量以星空和暗夜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观星、拍星的游客。2022年的夏季,西涌更是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群聚的萤火虫,在黑夜中翩翩飞舞,宛若地上的星星,与天际遥相呼应。

“其实早先国内很多地方都想推动这个事,但是不成熟,后来发现深圳把这个事给干成了!北京、上海、广州、珠海等地都过来取经。”梅林有些激动,亚洲唯一获得“国际暗夜社区”认证的日本冈山美星町,为此花了20多年时间。

如今,西涌已经完成了“国际暗夜社区”双语申报材料提交。2年间为此“护航”的是,深圳相继发布了《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21-2035)》《大鹏星空公园总体方案》《西涌暗夜社区照明管理办法》,并起草《暗夜社区光环境规范》地方标准。“暗夜社区”的建设中展现了多部门协调联动的高效,更蕴含了深圳先行先试的果敢。

随着以天文观测为目的来到西涌的游客越来越多,深圳市天文台从开放时间、接待规模等多方面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了。

“你预约过天文台的参观名额吗?”梅林问我。

我摇摇头,“听说很难抢,是不是跟演唱会门票一样?”

“比演唱会门票难抢多了。”梅林有点无奈,每到周一上午十点预约系统开放,这一天就会接到无数咨询、投诉电话。

我真幸运,如果不是因为采访,我应该也是众多“战败”市民中的一人。

为满足市民对星空观赏的美好生活追求,《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21-2035)》中提出,深圳将依托位于大鹏新区西涌的深圳市天文台建设“大鹏星空公园”,规划星空体验区、望远镜观测区及旅游服务区,观赏深圳暗夜星空自然资源,形成集夜空保护、星空观测、星空摄影、度假旅游、科普讲解于一体的特色夜间活动。

星辰大海,离我们又近了一些。

林勇管理着一个一百多人的深圳天文同好微信群,天气好的时候有人呼唤一声,总会有不少人响应,他们把这种说走就走的“追星”行动称为“出摊”,也不管明天是否周末。有时是去西涌,有时是惠州、韶关,几辆车、一群人,在被星光温柔抚慰的夜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回家早的话还能在上班闹钟响之前睡上两三个小时。如果恋恋不舍,也可能待到早上,直接去公司边掐大腿边工作。

星空有这么好看吗?

“你知道,那种距离你上百、上千,甚至是上万、上亿光年之外的风景出现在你眼前的感觉,是很神奇的。”说起星星林勇一脸陶醉,“就是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这种持久、不知厌倦的热情,我也在梅林身上看到了。深圳市天文台的驻守工作是7到10天轮班一次,在山上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休息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观测。就算在假期,梅林也喜欢到全国各地继续“追星”。同样的问题,梅林已经听过很多次,而他的回答都是一样:“我已经看了十几年了,你再让我看十年、二十年,我一样不会觉得枯燥。”

那天晚上,不仅有星光,还有月光。我在圆顶里,通过深圳市天文台和天文爱好者联合共建的304APO双筒望远镜,第一次亲眼看清了月球表上的陨石坑。每一道月球的伤痕都让人浮想联翩,我终于体会到他们口中的“看不够”。

星空怎么会看得够呢?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Voyager1)无人太空探测器,到今天还没飞到宇宙的尽头……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文、图 统筹 李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