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克雷达|补了贴,贴了补!这波外卖大战补贴你能“吃”多久?

读特新闻记者 张克
07-10 22:13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自今年4月起打响的外卖补贴战,原本在6月初已有偃旗息鼓之势,却在上周突然重燃战火,这是为何?

淘宝闪购一口气甩出500亿补贴;美团直接上线“0元吃”“0元喝”,当天外卖订单直接冲上1.2亿单,一度把APP冲到短暂宕机……

自今年4月起打响的外卖补贴战,原本在6月初已有偃旗息鼓之势,却在上周突然重燃战火,这是为何?

7月5日,奈雪多家门店出现“爆单”现象。

这场看似重复的“流量争夺战”背后,隐藏着平台对于用户时长、频次、场景和履约能力的多重竞争。本质上,这是电商平台为了争夺高频刚需入口与即时履约主权,为自己未来的生态扩展提前布局。

从生鲜蔬菜到面包饮料,从电子产品到日化美妆,越来越多商品通过这种方式,更快送达消费者手中。据商务部数据,2022年即时零售订单超过400亿单,市场规模达到5042.86亿元,预计2025年后者将再增两倍,这将会成为比传统电商更具确定性的新增长极。

电商平台对外卖市场的兴趣,首先是出于流量焦虑。传统电商平台增长乏力,用户单次访问时间在下降,打开频次也趋于平稳,而外卖恰恰是少数几个日均高频使用的应用场景。对于寻求突破现有业务增长瓶颈的电商巨头而言,外卖市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尚未完全饱和(尤其是在下沉市场)的增量空间,是其实现业务长期增长的战略选择。

其次,平台希望借此建立“高频打开—高频下单”的用户习惯,拉升留存和活跃度、获取用户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其他本地服务,如到店团购、酒旅、医药、商超即时零售等,其本地生活服务能力已渗透至吃喝玩乐各个场景。平台们通过建设骑手体系、布局前置仓、重构分发模型,争取在本地配送与服务中掌握更多控制力。最终目标不是外卖本身,而是掌握“城市空间的履约权”。平台之争,最终是“线上流量+线下履约”双向融合的全场景战争。

“羊毛”还能薅多久?

在高额补贴的带动下,据中国基金报报道,7月7日港股茶饮、餐饮等概念股火热,茶百道涨超13%,百果园集团涨超12%,古茗、奈雪的茶、沪上阿姨、蜜雪集团均有明显涨幅。同时,港股外卖巨头盘初走低,美团跌超4%,阿里巴巴跌超2.6%,京东集团跌近2%。可以看到,外卖业务的运营链条长,需要协调多方资源(商家、骑手、用户),导致平台面临高投入与不稳定的回报。

高盛分析指出,将外卖亏损视为营销支出的长期投资策略,虽然可能在中期提升营销效率,但将在2025年至2026年上半年给各平台带来“阵痛”。激烈的价格战是导致盈利困境的重要原因。

用户有“忠诚度”吗?

如果说十年前的用户是空白纸张,平台们“大撒币”抢市场合理。但如今的外卖市场,早已不是“跑马圈地”的时代。大多数用户已经建立了价格敏感、比价跳平台、下单即走的习惯,忠诚度几乎为零。砸钱买来的用户,不会对平台产生粘性,一旦补贴停止,他们也会立刻流失。与其说是“买用户”,不如说是在买一场流量烟花,亮得短、烧得快。

有网友晒出的外卖券。

对平台来说,这种靠补贴换日活、换GMV(商品交易总额)的方式,其实并不具备长期价值,甚至可能反向增加履约压力和服务风险。在用户红利见顶的市场里,烧钱刷存在感,不再是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但也必须承认,下沉市场正在成为外卖的新机会。艾瑞咨询在2024年发布的《即时零售消费电子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24年三四线城市外卖订单增速高达42%,远超一二线城市的15%。京东外卖首批166个城市中超过六成位于三四线,快手也公开表示将主攻新线城市,拼多多早前也曾以低线市场为突破口。补贴大战虽短效,但对部分平台来说,或许仍是一张撬动下沉增量的入场券。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张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