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到现代,景海峰开讲儒学的“前世今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3-03-17 16:36

儒学以其悠久的宏阔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展现出多样化图景,蕴含了广大无边的解释空间。何为儒学呢?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带领市民走进儒学的世界。日前,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禅学与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人文讲坛第193期活动上,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景海峰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儒学的讲座。

景海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一介先生。现任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儒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专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评传》《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诠释学与儒家思想》《经典诠释与当代中国哲学》等,另有编著十余种及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在讲座中,景海峰首先追根溯源,从“儒”说起,再到儒学、儒家。在讲述儒家时,他通过精神性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以及民间的儒家三个部分,阐述儒家思想的丰厚性与儒学形态的多样性。他认为,从儒学的历史定位来说,一部儒学发展史就是不断地自我认知、反省、调适与定位的历史。儒学的自我反思与定位始于荀子。汉初,儒学面临重大转折,儒生纷纷为自己寻找合适的社会角色,获得身份认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进入宋朝之后,确定理学正脉。“道统论”这一排他性很强的认同诉求,是宋儒在儒释道三足鼎立、往还消长的大背景下,所做出的一种特殊的自我识别,相对于经学定位,明显有另起炉灶的意思。所以清初的反理学思潮要竭力扭转这一歧出,将儒学重新纳入到经学轨道。

沿着历史的脉络,景海峰也对儒学近代以来的省察与检讨做出探讨。他认为,随着经学的解体,对儒学的认知与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内在的自我身份的认同变成外在的客观描述与研究,儒学的神圣性已不复存在,成为深刻检讨与批判的对象。

近代以来,儒学理解上的史、哲鸿沟,是现代知识形态专业化、学科化所必然带来的后果。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稳固和知识学科化的普及,儒学再也不是浑沦的图像。景海峰强调,未来的儒学定位应该打破纯粹历史研究或哲学研究所带来的学科局限性,在综汇二者长处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与方法,对儒学做多学科的透视。在多种学科全方位多视角的共同努力之下,以期对儒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现实的定位。

景海峰最后总结道,我们应该意识到,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放在世界文明的大视野、大格局中,才能真正认识到儒学的重要性,其现实意义也才能够充分地凸现出来。

据介绍,“人文讲坛”旨在搭建知名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桥梁,传播人文知识,促进交流共享,塑造人文精神,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和内心修养。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原标题《从古典到现代,景海峰开讲儒学的“前世今生”》)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