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湾圆桌|经典“外宣”
2022-10-31 19:03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丁时照

最近重读《红星照耀中国》,觉得这是革命战争年代一次成功的“国际传播”。

埃德加·斯诺毕业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22岁时赚了点钱,决定作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1928年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访员,还兼任过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带着两个相机、24卷胶卷,辗转进入陕甘宁边区。在4个月的时间内,写作刊发了大量独家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陕北的西方记者。

1937年10月,斯诺将他此行的采访、见闻、日记、游记整理成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书名,在伦敦首次出版,1个月内该书至少重印3次,销售10万册,引起世界性轰动。《红星照耀中国》于1938年7月在美国纽约出版,此后,该书陆续被译成法、德、俄等近20种文字,国外累计再版37次,全世界收藏该书的图书馆超过3500家,拥有亿万读者。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有许多启迪。

面对各种传播壁垒,如何破圈?

当是时也,陕北苏区被国民党封锁,内部消息出不去,在外部被刻意妖魔化,大众所闻所知皆以负面居多,国际能见度更是不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虽然奋斗多年,仍然不为世界所知。因此,斯诺的陕北之行,处处都是“第一次”。对外传播的,篇篇都是“独家”。斯诺凭借一支笔,让西方首次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真实形象。时间过去近百年,国际传播体系“西强东弱”的状态一直都没有改变。因此,“外宣”破圈的第一步,是要让国际上的媒体人士来走一走、看一看、写一写、拍一拍,让偏见在实地采写中得以矫正。当年斯诺发现了陕北,陕北也成就了斯诺,现在同理可证。

面对西方话语体系,如何说话?

我们的国际传播,花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但“风阻系数”太大,发出去的内容有的还被原样吹回。问题主要出在话不投机,气场不对,语境不合。斯诺的作品,是经典的“对外传播”产品。他是外国人,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选材用材,用西方读者喜欢的方式讲故事。西方主流杂志《时代》周刊称:斯诺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二战中,日理万机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不仅看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还三次主动召见斯诺。对外传播的金规则是,不希望所有人理解,但希望所有人看见。

面对国内外两个舆论场,如何联动?

与国际上走红的现象相比,《红星照耀中国》在国内一样走红。更名为《西行漫记》的中文版于1938年2月首次在上海出版,10个月就印行4次。历经岁月风雨,红星仍在照耀。我国出版界有个“《红星照耀中国》现象”:当年的畅销书,后来成为常销书,现在又成为畅销书。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诞生8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新版《红星照耀中国》,当年就成为国内出版界的头号爆款图书。到目前为止,《红星照耀中国》的各种中文版本总销量超过1000万册。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新时代的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热情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多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这是大党之邀,是大国之邀,是新时代之邀。可以预见,将有一批国际国内人士爱不释手的精品佳作诞生。

作者丁时照系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高级记者

(本文刊于《新传播》杂志2022年第五期)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