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褪色的军装⑧|王兆宝:既是本领强的好士兵,也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立兰 通讯员 张明 郑安安 文/图
2023-01-03 12:27
收录于专题:不褪色的军装

圆脸爱笑,说话轻声细语,亲和力强……这是记者对西丽街道松坪山社区退役军人王兆宝的第一印象。1995年,18岁的王兆宝从山东来到深圳当兵,成为一名通信兵,当兵17年练就一身硬本领。如今,他又扎根松坪山社区近10年,在基层工作方面,也干得十分出色,成为居民口中的“贴心小王”。“我是部队基层过来的,来社区从事基层服务,就是希望社区和和睦睦的,社区和睦我的工作就有了意义。”王兆宝表示。

17年通信兵练就硬本领,保障部队通讯顺畅    

“当时,高中生要不就去考大学,要不就去部队、闯一闯,学个技术傍身……”1995年,18岁的山东少年王兆宝选择去部队历练,被分配到“深圳特区精神文明好六连”。从此,他与军人身份结下缘,也在深圳慢慢扎下根来,在部队服役17年。

王兆宝向记者回忆从军经历。

“北方吃馒头,南方吃米饭。”这是当年王兆宝要适应的第一关。“当时连叠豆腐块被子都不大会,都是班长一把手教出来,他还教我如何和战友相处……”在班长和其他战友的帮助下,王兆宝很快适应了部队的生活,融入这个“大熔炉”,也和战友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在部队,除了当好兵,还要练就一项硬本领。”这是王兆宝一直坚守的信念。被分配至通信部门,他和战友们的主要工作是维护明线、电缆光纤光缆等,保证部队通讯顺畅。在1997年香港回归,2012年汕尾重大演习保障中,王兆宝凭借专业技术能力,为保障通讯工作作出贡献,分别荣立三等功各一次。

王兆宝和战友们负责维护的线路总长度有500多公里,覆盖深圳、广州、东莞、惠州、中山等城市,沿着公路、穿过村庄、越过大山……“不管什么环境,我们都要一步步巡查维护到位。”王兆宝说,跟着老兵学习,自己用了2年时间,才对这项看似简单、但至关重要的工作轻车熟路。

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山里的巡查维护。“那会儿,迷彩服、解放鞋,配有蛇药等物品的背包是标配,四五人一起巡山。山里有蛇虫鼠蚁,不注意可能会被咬到;野草树杈多,也经常被戳伤。”王兆宝记得,最初巡山的时候,遇到特殊情况,还有点害怕,躲在班长身后;后面,自己胆子越来越大,受点小伤什么的,都不当作事了。“刚开始,脚会磨破,走的多了,就长茧了,不会再磨破了。”王兆宝说,直到现在,脚后跟厚厚的茧还需常常修剪。

一心为民解忧愁,“小王”也被居民惦念  

2013年10月,退役后的王兆宝来到南山区西丽街道松坪山社区工作站,从事基层服务至今近10年。目前,王兆宝担任工作站民政专干,兼任松坪山社区工联会副主席、松坪山社区两委委员。

一心为民解忧愁,是王兆宝的新信念。排查救助社区低保户、困难家庭,帮助社区家庭困难老兵申请公益岗位补贴,帮老兵家属解决就业难题……这些年,王兆宝在服务居民这件事上乐此不疲,协助松坪山社区开展民生微实时项目90余个,惠及社区居民群众35000余人次。

王兆宝所获部分荣誉。

松坪山社区有退役老兵600人,其中参站老兵有22个。“退役军人们离开部队,其实最缺的不是物质支持,而是被记得、被需要、被关注,他们的荣誉感比较强。”同为军人,王兆宝最了解老兵们的心思。

经王兆宝协调,松坪社区所有小区物业为退役军人家庭停车费打七折;没有车的,物业免费为其家庭维修水电。除了帮老兵解决生活困难,王兆宝还经常组织老兵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兵老心不老,老兵们都想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前段时间,王兆宝还组织社区数位参战老兵回自己曾经服役的部队,开展红色精神传承活动。“老兵为新兵们讲述参战经历,新兵为老兵们表演节目,两代军人都从中有所获。”他说,传承活动备受好评。

除了老兵,他也将社区居民时刻放在心上。“小王,给你寄的东西收到了吗?你收到了,阿姨就放心了。阿姨一直记得你说过‘有什么事,找你就行了’,这句话一直温暖阿姨到现在。”80多岁的王老太如今回到河北老家,却还经常给王兆宝发消息。她每年给王兆宝寄一些家乡土特产,王兆宝回赠给老人家风湿膏药、红花油等常备药物。“我之前帮这个老人家办过高龄津贴,她之前是松坪山社区老年舞蹈队队长,没想到她一直记到现在。”王兆宝也常常被居民感动。

助力打造松坪山小屋,成为精神康复者的温暖小屋

西丽街道的松坪山小屋一直是温暖南山的“代表”,背后也少不了王兆宝和社区的努力。

松坪山社区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聚集社区,居民中有精神疾病康复者100人,占西丽街道51%以上。松坪山小屋应运而生,旨在为精神康复者打造温暖小屋,希望帮精神康复者走出“孤岛”,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回忆筹备工作,王兆宝仍历历在目。“我们到全国调研优秀案例,先去桂林学习,发现桂林的场地有几千平方米,后面又去香港,发现香港的场地有一栋楼。这些经验都不适用,我们可提供的只有小区里的一间屋子。”王兆宝介绍,最终社区慢慢探索适应自己的模式——在南山区卫健局、南山区慢病院的指导下,由社区党委主抓,协同专业社工机构、志愿者等资源,以民生微实事项目为平台,逐渐搭建起“松坪小屋”。

工作中的王兆宝。

“起名字还有讲究,不能直接表明这是精神类康复用途,‘小屋’就充满温暖意味儿;此外,屋内设置也不能有精神疾病相关标志。”松坪山小屋在一栋建于1995年的老旧小区开办起来,也获得了居民的支持。建成后,社工们又持续敲响精神康复者家门,用特色服务吸引他们到小屋来。

如今,运营近六年,松坪山小屋独创“内生式”社区精障人士康复服务模式,从医疗无障碍、康复无障碍和环境无障碍三个层次,通过“暖心会谈”“朋辈支持”“互助分享”等措施,为社区精障康复者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

从最初的拒不开门到最后的自觉前往,松坪山小屋发挥出真正作用,成为社区精神类康复者的温暖的“家”。

(原标题《不褪色的军装⑧|王兆宝:既是本领强的好士兵,也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立兰 通讯员 张明 郑安安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