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矗立的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首款支持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华为Mate 50手机、大疆无人机、比亚迪电机……11月8日,在大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中,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再次走进北京展览馆,发现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人头攒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从室外展区走到中央综合展区,再到地方展区、广东单元,深圳元素亮眼,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热情点赞。
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备受关注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广东单元展示的重点之一。“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板块,全面展现了深圳聚焦“五大战略定位”,全力推进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成功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深圳的确很棒!” 站在板块前,正认真观看的陈阿姨表示,这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件件实物模型,全面展现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成就。
“深圳特别现代化,科技感强,深圳有华为、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还有前海合作区。”谈起深圳,曾多次到深圳出差的赵阿姨说,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从中可以感受到新时代十年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沙盘以‘模型实体+LED屏体’形式展出,吸引了一批批的观众驻足观看。” 来自深圳博物馆的广东单元讲解员杨程介绍说。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沙盘前,今天相约来参观展览的赵阿姨和陈阿姨不约而同地说,“沙盘一目了然,可以看到城市群的分布。看,那是深中通道,是大湾区在建的又一世界级标杆工程 ,现在很受关注。”
深圳高科技产品成“打卡”重点
在中央综合展区,展出的首款支持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华为Mate 50手机吸引众多参观者。据介绍,大众用户能够通过该款手机,在无地面网络的情况下,通过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发送地理位置和紧急信息等。记者发现,展览馆内,特别是广东单元展出的一件件深圳高科技产品实物模型成为众多参观者“打卡”重点。
“我不是汽车行业的,但个人很喜欢汽车。”参观者李红运一步入广东单元,就盯着展出的“比亚迪电机DM-i动力总成”细细观看,他对深圳特区报记者说,自己对比亚迪的发动机和电池很感兴趣。该发动机是行业首创以电为主的设计理念,得益于比亚迪垂直整合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100%由比亚迪自主研发,系统整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一步入这个展区,感觉高科技气息扑面而来。看,这是首个完全国产自主的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超级算力平台。”站在“鹏城云脑II扩展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模型前,来自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的蒙永方对深圳特区报记者说,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深圳,高科技特色特别明显。中兴的芯片展示箱、华为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终端、华星光电的折叠OLED显示器、大疆无人机等等展品都特别吸引人。这张深圳市鹏城实验室AI超算系统机房图片还显示,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146.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6%。
“‘高科技’已成为深圳城市符号,参观者对展出的深圳高科技产品实物模型都格外感兴趣。”讲解员杨程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志愿服务成深圳城市软实力“金名片”
在“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板块,穿着红马甲的深圳市志愿者微笑着为口岸出入境旅客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暖心瞬间图片,深深打动了来参观展览的《人民日报》记者郑海鸥,他忍不住举起手机拍下这一温馨画面。
“我一直从事文明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报道,多次去过深圳,感受特别深的是,深圳的志愿服务深度参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提供社会服务到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深圳志愿服务在短短十年内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志愿文化已成为深圳这座青春之城的重要标志。”他说,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一次志愿服务,更折射出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的形象、魅力和风采。
图片显示的深圳湾边检站义工队只是深圳全市志愿者队伍的一个缩影。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融入每一位特区人的血液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深圳市的注册志愿者已经超过28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近15%。团体志愿服务组织1.5万个,年均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960万人次。一个个数字,是深圳首创“志愿者之城”的生动注脚。
杨程说,深圳着力塑造“城市文明典范”。280万“红马甲”标注了深圳文明新刻度,志愿服务成为深圳展示城市软实力的“金名片”。
(原标题《“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对公众开放 深圳元素吸引观众热情点赞》)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王平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