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安阳林州市,一道蜿蜒的水渠盘旋在太行山绝壁,宛若“人工天河”。这就是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
10月28日,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他说:“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人工天河”呢?
点击收听本期《鉴往知来》音频版
奇迹
林州市,1994年由林县撤县设市而来,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因为干旱,当地曾有“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说法。
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大旱,江河断流,水库见底,境内开凿的水渠全部干涸。为了彻底改变缺水的局面,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提议,寻找新的水源。经过调研,山西境内的浊漳河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然而,引漳入林需要穿越千山万壑的太行山。在当时的条件下,其难度不亚于移走一座大山。面对质疑和反对声,杨贵誓言:如果渠修不成,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
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县政府连夜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的动员令。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十万林县儿女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最终在太行山腰上建成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纪念馆,重现当年修建场景的雕塑。(总台央视记者 范一鸣 拍摄)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建成后,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吃水和5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成为当地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时至今日,红旗渠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丰碑
为了建设红旗渠,林县干部群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没有足够的住处,修渠大军就直接在施工的悬崖边铺上茅草打地铺,渠修到哪里,就把家安在哪里。
水利科班出身的吴祖太受命承担红旗渠设计工作,在遭遇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家庭变故后,依然坚守在红旗渠建设一线。在一次入洞勘测险情时,吴祖太被坍塌的巨石砸中,生命定格在了27岁。
在红旗渠建设工地,还涌现了任羊成凌空除险、李改云舍己救人等众多感人事迹。在长达十年的建设过程中,林县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牺牲,其中最大的63岁,最小的年仅17岁。
红旗渠纪念馆展出修渠时的劳动工具。(总台央视记者 范一鸣 拍摄)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施工难度极大。为了征服这一天险,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600多米的岩洞。这个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正是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旗渠如同一座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红旗渠建设者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红旗渠纪念馆。(总台央视记者 程铖 拍摄)
精神
当年,林县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红旗引领方向,精神震撼人心。正是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林县人民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曾经撰文回忆:“群众自带工具、自带口粮,不足部分从生产队储备粮中补助;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
为了建设红旗渠,林县干部群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党员干部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一些公社和村庄并不能从红旗渠中直接取水受益,但他们不计得失,为红旗渠的建设倾力付出。
蜿蜒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总台央视记者 程铖 拍摄)
2021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红旗渠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在这次到红旗渠实地考察时,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
(原标题《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50多年前建成的这条“人工天河”,镌刻下了什么?》)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怡天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00:03
#读特小记者#小镇上的风景
乡间小路
01:04
俯瞰蚝乡湖公园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图为10月2日拍摄于蚝乡湖公园,该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画面中能看到公园内有大片葱郁的绿地、波光粼粼的湖水,周边分布着多样的建筑,远处林立着高楼大厦,整体呈现出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景象,展现出独特的城市生态之美。 据了解, 公园以"碧城枢纽·蚝乡新生"为设计主题,通过整合湿地景观、人行景观桥、生态驳岸等技术,形成水湿地、水舞台、水生岛、水花园四大功能分区。建设中保留原沙井发电厂改造为文创展馆,设置蚝壳墙、蚝壳水迷宫等特色设施,成为展示千年蚝乡文化的重要载体。截至2024年,项目已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香港城市设计协会年度大奖等国际奖项。#读特小记者#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