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 | 破坏创造财富吗
海舟
2022-08-30 08:18

在没有国际法则的年代,社会遍布的是弱肉强食。历史上,很多时候,一个国家要获得更多的财富,占有更多的资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战争实行暴力抢掠,比谁的拳头大,比谁更粗暴更没人性,然后将对方制伏占领对方国土并掳掠其所有财富,这实质上是一场零和博弈,奉行的是野蛮时代的丛林法则,是动物世界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战争总会有输赢,历史上发动战争的一方,除了首先是要极力宣扬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外,还会有经济与实力的考虑,掠夺财富的目的总是被种种所谓正义的名义所包裹与掩盖。当然,也有寡廉鲜耻之徒抛开一切道德之外衣,明目张胆地发起战争,就像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

战争与财富的关系除了这种赤裸裸地掠夺外,还有一种很能迷惑人的理论,那就是战争的破坏能带来财富的创造与增长。这就是经济学家黑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总结出来的“破窗谬误”,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激发人的财富创造欲。

表面上看,破坏能创造需求,从而需求推动一时的生产。一扇被打破的窗户可引起一系列的生产行为,工厂开工,工人就业,生产出来的玻璃又通过复杂的销售与施工环节,被完好地安装在原来窗户上。通过这一系列的复杂程序,一个崭新的财富生产闭环形成了,社会因此增加了新的财富。

同样,有人将这“破窗谬误”运用到战争之中,从而为战争辩护,他们认为战争是丛林法则的极端体现,声称战争对经济是如何有利,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或“滞塞”,会给战后的世界带来繁荣。他们认为,战争虽说是对人类社会造成惨烈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就像小孩打破了窗户,会创造更大的需求,会激发人们无穷的创造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砸乱一个旧社会,创造一个新世界。

这种美化战争的强盗逻辑,掩盖了战争的本质,破窗理论的谬误在于其前提预设的错误,即好好的窗户,为什么要打破。假如窗户没有破坏,家园没有被炮火摧毁,那些用于生产窗户玻璃的资源和生产力,完全可以去生产更多更好的其他产品,从而改善人们环境,提高人们的福利。正如黑兹利特所说,这个理论在于它把需要和需求混为一谈。战火摧毁的东西越多,世界就会变得越贫困,战后需要的东西也就越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需要并不等于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购买力才行。更主要的原因是,需求从其他地方转向了这些特殊的产品。

战争打破了人们正常生活,使普通百姓遭遇战乱而流离失所,使无数家庭妻离子散,丈夫马革裹尸还,大量平民子弟战死疆场失去宝贵的生命而成为战争的炮灰,它根本就不是打破了一扇窗,带来新的财富增长,恰恰相反,战争破坏了生产力,消灭了大量财富,是对生命的无视与践踏。

(作者系文化学者)

(原标题《观澜 | 破坏创造财富吗》)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高原

(作者:海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