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⑫ 陈为民:打通堵点,建设科创成果转化基地
中山日报
2022-07-26 08:45

高层次、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中山既要用好“实验区”政策,又要在一些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产业升级的道路。

日前,记者采访广东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为民,他表示,创新科研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微创新体系,为科研机构松绑,让科学成为产业发展助推器。同时,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落实企业科研人员尽职免责制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的堵点、难点。

陈为民表示,未来几年,中山在坚持自谋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实施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以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培育为重点,以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为支撑,以加大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结合、完善孵化育成、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形成科学、高效、联动的创新发展体系,加快发展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广东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为民。记者 柯颂 摄

打造创新“加强版”

夯实自身发展实力

陈为民建议,中山要着力构建“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让科技创新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要瞄准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方向,以企业为主导,引进省内科研院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促进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创新。要引导科研机构面向核心产业主战场,围绕“补短板、锻长板”,狠抓“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要引导孵化载体向创新创业国际化、专业化、链条化方向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和孵化成效,增强孵化载体在人才凝聚、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支撑能力,推动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

缓解科技协同“痛点”

打通“黄金内湾”走廊

针对目前环湾创新走廊各市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不健全、科技资源布局差异性较大、科技创新中介乏力、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等问题,陈为民建议中山市应结合自身科技发展需求,尽力缓解科技协同痛点、难点、盲点,为畅通黄金内湾环湾创新走廊做出贡献。

陈为民认为,要从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入手推动彼此间的科技创新协同,与内湾各市统一布局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划、政策措施的统一性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一体化协同。内湾各市要协同发挥区域内国家创新中心和科研中心的作用,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创新动态的过程中,精心组织、联合申报科技部重大攻关科技项目,推进内湾环湾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要借助内湾环湾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契机,在已有的政府间合作交流办公室的基础上,就科技创新协调的内容在机构部门协同、政策协同、知识产权保护跨区协同等方面建立政府间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固定体制。要构建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科技管理服务系统等政产学研各类科技创新主体间的跨区域协同体制。探索构建内湾环湾各市信息共享、共决互信、利益互惠、风险共担、制度共守等协同机制。

对标深圳先进经验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陈为民认为,中山还要承接深圳科技成果的区域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弥合中山与深圳之间科技创新发展的梯度差。强化完善两市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要探索建立中山与深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提升两市共同利用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同时,打造一体联动式创新链群支撑体系。建设深中两市一体联动式科技创新要素共同体市场,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建设深中两市一体联动式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构筑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创新的核心支撑,为产业的深入融合与无缝对接提供支撑。构建深中两市一体联动式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保障体系,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原标题《聚焦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⑫ 陈为民:打通堵点,建设科创成果转化基地》)

实习编辑 陈向欢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