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公共艺术展:一次新城建筑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记者 曹崧
2016-05-14 04:10

5月12日下午,由前海管理局主办、深圳市一和雅韵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市贵点画廊有限公司承办的前海公共艺术论坛暨公共艺术展在前海隆重揭幕。

本次艺术展是“艺术,与前海一起成长·2016前海公共艺术季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据了解,自4月23日启动以来,前海公共艺术季相继举办了“刘索拉与朋友们”的互动音乐的会、前海艺术学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了来自全国艺术家、音乐家及深港两地的师生积极参与和关注。

作为公共艺术季的点睛之笔,公共艺术展最具看点的项目则为“前海100米”。它呈现了9件由艺术家与建筑师跨界组合创作的大型城市家具和道路装置作品,展示于由露天停车场改建的展示空间中。其中不乏张永和、陈文令、王永刚、萧昱、周力、彭乐乐等明星建筑师和艺术家,同时还呈现了青年艺术家的大地艺术作品。

“前海作为正在建设中的新城,举办公共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在新城建设的初始就播下艺术的种子,让公共艺术和自贸新城一起成长,让未来的前海更具魅力。同时邀请入住前海的企业,合伙人参与进来,目的也是想让前海的企业、合伙人都能够意识到责任,共同打造前海的未来,让前海在成长前期超越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可能性”。前海局副局长蔺宏说,“这恰恰是我们坚持做公共艺术的意义,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息息相关。”

同日举办的前海公共艺术论坛,针对“公共艺术在前海的前景”主题展开激烈的研讨,建筑师、艺术家及支持企业纷纷汇报和分享了作品的创作理念,并与策展人、批评家前海企业以及媒体、公众一起,共同探讨前海建设进程中的公共艺术话题。

“希望公共艺术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建设的一个标杆,成为一个新的景观,成为艺术调和现代城市人们焦虑的精神,把艺术还给城市,还给观众。”前海从建设初始就提出公共艺术建设的理念,这种理念是超前的,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本次活动的总顾问栗宪庭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前海公共艺术季联合策展人周榕也对本次展览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此次前海公共艺术季在公共艺术史上创造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城市未开始大规模建设时,就用公共艺术来定义城市性和公共性;第一次全面促成由建筑师和多领域艺术家跨界合作公共艺术作品;第一次规定公共艺术品要具有功能性,必须是能够使用、能够参与的公共艺术品。

据悉,前海公共艺术展位于前海合作区前湾一路与鲤鱼门街一线的公共空间内,将持续展览至6月18日。

车飞的作品《瓶砖》是以中国乡村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为背景所形成的设计思路,花瓣状的水瓶可以用榫桙的方式插接在一起组成任何形状的简易构筑物,既节约了包装和堆放面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建材功能;Chis Lai(荷兰)的作品《超自然》是一个可以操纵刺激观众观感的装置,它扭曲了观众的感识,但也展现出自然与不自然之间动态的、多重的关系。

嘉宾在青年艺术家廖振宇作品《牛羊群》中穿梭

嘉宾在青年艺术家廖振宇作品《牛羊群》中穿梭。

公共展现场-与会嘉宾在刘柏坚(香港)+伊藤彦子(日本)《合道城市微养生园》作品前

公共展现场-与会嘉宾在刘柏坚(香港)+伊藤彦子(日本)《合道城市微养生园》作品前。

《微型CBD》:本杰明(法国)、王天齐、李心路

《微型CBD》

《微型CBD》由13个不同尺寸与高度的摩天大厦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包括路面,皆是由同一种材料制造的:红砖。隐藏在大厦里的喷雾冷却系统会通过扩散水滴来控制气候和笼罩整个空间,成为一个朦胧的冷却云。不同高度的平台式的家具可以运用于非常广泛而自由的陈列摆放与用途。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做什么,不做什么,并没有被制约。微型CBD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空间,一张空白页,公众将自己决定如何去使用他们的街道,如何去使用他们的城市。

尹毓俊+卢远良作品《春暖花开》

尹毓俊+卢远良作品《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作品以风向标为基本构成元素,并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依附在柱子上,且每一个字都有它不同的朝向,可随着风与人的流动而逐个转动,以此形成一座具有文学色彩的公交车站。

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文字间形成斑驳的影子。公众在等候公车的片刻中,既可以用不同的视角、顺序来阅读这首短诗,也可以在此重构一个个新的“海子”。

作品旨在一个完全由填海造地而成的新经济区域——前海中塑造关于“美好生活”的公共舆论空间,让诗意与人一同流散到各个地方。其中,既有理想主义的建构,也有关于现实社会的隐喻。

编辑 白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