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他潜心钻研船舶设计 用顶级水平铸造工匠精神
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17-09-07 08:51

要说扎根南粤大地,卜育才是个典型。1988年西安交大动力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就来到广东,到知名央企广船国际工程部。自此,他的生活与造船紧密联系在一起,犹如融入大海的一滴水珠,矢志不渝,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船舶设计建造工作。

要说工匠精神,卜育才也是个典型。他扎根生产现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将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工艺难题,成绩甚多,获奖无数;而且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越是困难越能想出超常办法,申请专利被国家授权18项,其中3项发明专利,充分展现了一名忠诚劳动者的优秀工匠精神。

近30年来,卜育才潜心钻研船舶设计建造工作,获多项荣誉:“2008年度广东省十项工程劳动竞赛模范工人”称号、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获得东莞市首届“名城名匠”。

参与设计建造我国最新一代海洋地质科考船

8月29日下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位于东莞市麻涌镇的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东江厂区6号码头上,红白色调的“海洋地质十号”静静地停泊水面上,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后期的施工。

卜育才指着大船告诉记者,“海洋地质十号”今年6月28日正式下水,是目前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新一代海洋地质科考船,由广东中远船务承担生产设计和建造任务,填补了全国小吨位大深度海洋地质钻探船的空白。作为公司技术骨干,他主要负责主推进器的精确定位,这是确保该船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他多次到现场攀爬进入筒座之中,亲自测量,全盘考虑技术要求和设备性能,精心选取最优位置……

作为东莞首家制造万吨巨轮的大型船舶企业,东莞造船产业链的“领头羊”,“海洋地质十号”科考船只是中远船务建造众多轮船中的一艘。

卜育才告诉记者,此前几年,公司每年建造的5万吨级巨轮就有10艘之多。每艘船建造时,由于他负责的轴、舵系工程的特殊性,一些重要工序必须在船体结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的夜晚进行,因此他都要在船上加班加点二、三个通宵,遇到不顺利的船甚至更多,这样一年下来光是通宵工作就长达几十天,而他说:“我是技术指导为主,又不是很消耗体力,只要能让船按期下水,多干一点时间算得了什么?”豁达的言辞充分诠释了他尽职尽责的工匠精神。

“造船这个行业,要解决的疑难杂症多如牛毛。”卜育才告诉记者,2015年,中波轮船公司“华衡166”轮轴系震动出了问题,请了很多专家会诊,都找不到原因。船开进广东中远船务修理,拆开检查,也没发现症结所在,但他凭经验,感觉应该是中间轴出了问题。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最后增加检测,果然是中间轴的问题。进行处理后,问题迎刃而解。

诸如此类凭经验、靠技术攻克难关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9年4月17日,广东中远船务首制船5.7万吨散货船“凯斯”轮交付船东。当时,该船是华南地区成功建造并交船的最大吨位散货船,卜育才一人就承包了首制船轮机核心技术。

在此期间,卜育才还挤出时间完成了10多种船舶工装设计研制,涵盖了各种工装油缸、工装顶丝及其他用途工装,共绘制出大大小小100多张图纸,帮助广东中远船务实现众多工装技术零的突破,并应用到生产过程,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在“凯斯”下水节点的关键时刻,舵系安装过程中出现故障,卜育才又挺身而出,首创下水后舵系校零度,完成对“转叶舵下水后安装工艺”的创新研究。

越是遇到难题,就越喜欢去钻

2007年8月,卜育才离开广船,进入广东中远船务技术部轮机室工作,担任主任设计师、工程师。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也就几个人而已,我是造船厂里的‘高精尖’,首次涉足造船领域的中远船务给了我更好的平台。”在广东中远船务工作的短短数年内,卜育才主要负责轴舵系方面的技术工作,他既要负责与零部件生产单位进行技术勾通,更要全力解答他们的技术疑难,协助处理问题,又要负责公司内部的技术工艺,图纸设计,编制重要工艺,还要指导现场生产,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从来都是任劳任怨、工作尽职尽责。

船舶轴舵系工程是船舶建造的重点工程之一,技术含量最高,所以常常需要技术攻关与创新。他已多年从事船舶技术工作,技术基础十分深厚,又特别爱动脑筋,凡事总喜欢琢磨。他年年都要参加技术攻关与创新,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公司每年的科技公关,他是“铁定有份”、科技成果,几乎年年名列前茅。技术创新成为他的一大特色,除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难题,他还善于总结和提高,获得多项专利。

为了安装液压转叶舵机,卜育才冥思苦想,利用自己深厚的技术经验,研究设计“转叶舵机液压安装工装架”,该专利被运用到公司30多艘船的舵机安装工程中,使复杂施工变得非常间易,有效促进了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持续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卜育才说:“其实,我的发明也不是多重大,都是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越是遇到难题,越是大家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我就越喜欢去钻,越喜欢去干。这是提升技术的最好机会,也是产生专利的最好地方。因为造船业已有上百年历史,很多方面都已经非常完善,要想提升很困难。只有遇到特殊情况,产生难题,大家都感到头痛,你尽心尽力去思考,去突破,才有可能获得专利。”

要尽职尽责,才配为工匠

为了能够掌握一线技术,卜育才一直工作在一线。卜育才说,在近30年的工作过程中,不管是做工艺员、工艺股长,还是成为设计师、主任设计师,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对于重要工序,坚持到现场,不放过每个细节,认真把关,通过自身参与,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解决问题。

在公司首制船N155船拉线望光开始后,生产进入紧要关头,为了保证技术与现场的精确结合,卜育才从早到晚奋战在现场。哪里有出了难题,他就跑到哪里,及时给现场作业送去最详尽的指导。在该船整个水下工程30多天安装期间,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自愿通宵加班加点达十四天之久,几乎每次都是干到次日凌晨2、3点,稍微休息几个小时又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国庆和中秋佳节的大部分假期都在通宵达旦的工作中过去……在他的努力下,终于确保了下水节点,为该船的完工立下头功。

从1988年到2007年,卜育才先后参与多种船舶的设计与建造,其中包括被国际航运界称为“广船型”的35000吨系列成品油轮、被称为“中国第一船”的2万吨客滚船、被称为“亚洲第一船”的18000吨半潜船等近百艘各种各样的船舶。

2007年至今,进入广东中远船的卜育才又参与57000吨散货船系列船、4600㎡牲畜船、8000HP深水三用船和65M TAERRV 等船舶设计与建造,其中57000吨散货船系列船和4600㎡牲畜船均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管负责的轴舵系工程技术难度最高,为这些船的交付作出了突出贡献。

卜育才说,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是鼓励更多的设计研发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踏踏实实掌握技术,面对新问题创新技术,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方能干出一番事业,成就人生价值。“如果一个人不能尽职尽责,根本不配称为工匠;达不到顶级水平,就算不上工匠;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成为优秀工匠。”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