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头条 | 百年考古展现中华灿烂文明
王巍
2022-06-18 08:58

《从考古看中国》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编 中华书局 2022年4月版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正式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从仰韶遗址的科学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日前,三星堆又有新的重大发现,人们通过电视直播见证了一些重量级文物的出土过程,再度为中华先民丰富的想像力和精致无比的文物而折服,感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从而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 王巍

百年来,几代中国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艰辛探索,薪火相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这本《从考古看中国》,展示了百年中国考古成果,并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和辉煌成就。

探索中华大地人类起源

陕西蓝田上陈古人类遗址的古地磁测年为210万年到130万年前,著名的蓝田遗址最新的测年数据为距今163万年前。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测年为距今160万年,其下文化层的年代可到178万年至18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上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发现证明,中华大地出现人类的年代确实可以早到距今180万年乃至200万年前,证明中华大地是世界上早期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中华大地上,丰富的考古材料无不显示,以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实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00年来,中国考古人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过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其中,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不仅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几代考古人孜孜以求的重大使命。在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勤奋耕耘、潜心研究下,一幅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清晰轮廓展现出来。百年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提前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追溯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资料和证据。

展现中华史前文化的辉煌

通过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大量的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证明,距今1万年以来的中国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都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具有清晰的自身发展脉络。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遗址,均出土了距今约1.3万年前的陶器,这表明此时中华大地的先民们已掌握制陶技术,并比被认为是文明发生最早的西亚地区早4000多年。

考古材料表明,中华史前先民们的发明创造很多。如稻、粟、黍的栽培都以史前中国为最早,是中华先民们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近年,在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距今约3500年前后的村落居住区发现了制作铜器遗留下来的煤块和煤渣。这是世界上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以煤作燃料的发现,把我国用煤历史从汉代提前了近1500年。在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迄今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铜铃和铜容器残片,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用内范和外范来铸造铜器的技术,为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此外,出土医书则反映2000多年前中医的发达。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墓主人尸体保存完好,出土时皮肤尚有弹性,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防腐技术。墓中出土了帛医书10种和200支竹木简医书,均为已失传的医书。四川成都老官山3号汉墓出土920根竹简和50余枚木牍,内容十分丰富,有治疗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妇科的药方。墓中还出土了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络穴位人体医学模型,证明西汉早期中医针灸学已达极高水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体经脉穴位理论体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夏代后期都城二里头遗址的宫城,位于都城正中,宫城内多座宫殿的格局体现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几进院落的规制。这一规制在距今50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心性遗址已经初见端倪,到了夏王朝后期已经规范化,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宫殿格局的雏形。而江西新干大墓和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商王朝系统的青铜礼器,种类和形制方面则与殷墟出土的同类青铜礼器大同小异,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400多座附葬坑,展现出统一的秦王朝的鼎盛局面。对西汉首都长安城的发掘,也揭示出这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阳北魏都城是从大兴安岭起源的拓跋鲜卑族大力吸收汉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写照。到了唐代,长安城更是名副其实的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来自各国各地的人士在唐朝做官、经商,唐王朝吸收各地的先进文化为己所用,表现出极大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

历史为考古文献补充、丰富

1899年,王懿荣在“龙骨”中发现有字甲骨,引起罗振玉、刘鹗等金石学家的注意。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大约在同时,甘肃居延发现汉代简牍。这三项发现,以及“疑古派”打破了此前史学界对古代文献的深信不疑,使中国史学界开始重视地下文物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为中国考古学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考古工作者改变了原来“古不考秦汉以后”的旧观念,加大了对秦汉以后遗址考古工作力度。很多秦汉以后的重要考古发现填补了大量古代文献记载中的空白,丰富了我们对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认识。

百年中国考古,硕果累累,成就非凡。百年中国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让我们国人、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和世界公众得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灿烂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从而更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原标题《百年考古展现中华灿烂文明》)

编辑 编辑-许家宜(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王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