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从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看文人笔下的山水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20-07-15 19:56
摘要

“心不为形役——从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将于7月18日起在龙美术馆展出。

“心不为形役——从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将于7月18日起在龙美术馆展出。

自古读书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在儒与道、仕与隐、兼济与独善之间纠缠。从:“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当理想与现实有所冲突时,隐逸成为士人最常选择的处世方式之一,他们转而以老庄道家“无为”、“本真”的思想哲学来保持人格独立、追求心性自由。

赵孟頫,《归去来兮辞》局部,纸本水墨,28×20cm×5,元,龙美术馆

江湖中垂钓的渔父、山林草堂中行吟的士人,带有隐逸色彩的山水画由来已久。而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渔人乱入先秦遗民的避世之地,是一个有着良田美池的世外桃源,没有战乱的人间仙境。后世取材自《桃花源记》的桃源图、富有道教色彩的仙境图亦多为具有隐逸理想的绘画题材。明中晚期以后,桃源题材的绘画增多,以文征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对桃源图尤有诸多的描写,故乡江南渐渐融入画家笔下的桃源景象,现实生活中的江南水乡及名胜被画家视为心中的世外桃源。从渔父、草堂、桃源等隐逸相关题材中渐渐融入了世俗环境、更多贴近现实生活的表现中,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明清时期的隐逸文化在追求心性自由的同时,有着愈加世俗化的倾向。

吴伟,《柳荫炊钓图》,绢本水墨,296.7×159.6cm,明,龙美术馆

本展遴选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王薇夫妇私人藏品近30件(套),包括元代赵孟頫,明代吴伟、张路、文嘉、陆治、仇英、祝允明,郑重、李士达、蓝瑛、沈士充,清代龚贤、袁耀、朱瑞宁、顾洛,现当代黄宾虹、溥儒、苏天赐、黄永玉、车鹏飞等古今名家经典画作,分为“孤舟草堂”、“桃源仙境”、“江南水乡”、“当下自我”四部分展出,借由渔父、草堂、桃源的意象带领我们走入古人的隐逸世界,再借着明媚的江南水乡引领我们回到现实的当下自我。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