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智库报告:中国绿色金融呈矩阵式发展态势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2-04-29 17:44

(主办方供图)

4月29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承办的“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在京举行,数十名专家学者线上、共同参会,研讨中国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矩阵发展。

会议发布同一主题智库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国绿色金融已经进入了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发展阶段,并分析了绿色信贷向碳信贷的聚焦、绿色债券的碳中和债券和国际化发展趋势、ESG与碳中和主题融合的新进展、碳市场发展前景,以及绿色保险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气候保险与绿色金融其他工具的配合,并分析了气候风险和生物多样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2021是碳中和元年,绿色金融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制度、政策和工具,围绕着碳中和目标而展开,不仅更加多样化,而且呈现互相联动支持共同发展的特色,走上了立体交织综合发展的大道,形成了碳中和的绿色金融发展矩阵。

(主办方供图)

研究报告呈现了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矩阵式发展的特点。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绿色信贷精准对接碳减排项目。2021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这些绿色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碳减排项目。目前,绿色信贷占整个绿色金融资金总额的90%以上,在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2020至2021年,绿色债券最大的特色:一是聚焦碳中和,二是国际化趋势明显。同时,ESG投资在双碳目标资金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ESG里的E是指环境指标,在目前全球碳减排碳中和背景下,与碳相关的指标成为环境指标中的核心指标。经过2016年开始的大规模绿色金融政策和实践推进,已经开始促进我国部分企业形成绿色路径依赖,而ESG投资的扩展,既受益于这一绿色路径依赖,又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环节,强化了因为绿色金融政策推进引导的路径依赖。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市场在2020至2021年实现了飞跃发展。2021年7月16日,全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1年6月成交额约114亿元,交易率4%。相比较于欧盟碳市场400%以上的交易率,目前我国碳市场4%的交易率,说明了活跃度的严重不足,需要通过更多的行业加入以增加企业差异度,引入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活跃供需,增加碳市场的活跃度,也说明了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潜力。根据报告测算,如果我国的交易率也能达到欧盟碳市场的400%,交易额将超过万亿元,不仅为碳中和行业带来丰富的收益,也将成为金融主体业务之一,并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报告称,2020年至2021年,我国的金融机构第一次感受到环境风险的压力。气候转型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互相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形成了复杂复合的环境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影响金融稳定。从2020年开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向了围绕碳中和而开展的环境风险和环境机遇的双向管理,从而加深了与国际绿色金融一致性和融合性。

报告认为,碳中和的实质是在根本上颠覆性地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碳中和金融,就必然成为2020至2021年的主题,并沿着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而开展,引导着我国的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发展,逐渐形成绿色发展路径依赖。

(原标题《智库研究报告:碳中和绿色金融进入矩阵发展新阶段》)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党毅浩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