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中国急需加快气候投融资发展步伐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2-07-05 19:28

7月5日,在京举行的中国城市气候投融资论坛(2022年夏季)“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主题研讨暨报告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并指出全球气候投融资拐点已然出现,气候投融资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目前急需尽快跟进的重点领域,也是绿色金融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赛道。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透露,气候投融资试点已基本完成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启动运行。此次发布的报告详细探讨了中国气候投融资前景意义。

报告指出,2021 年全球碳中和元年的开启,碳中和目标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共识。全球资本市场为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的投融资布局和金融举措,表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和“碳中和”进程进入主流和快车道,气候融资在21世纪全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将逐渐提高,可见全球气候投融资拐点已然出现。

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此前测算,中国实现碳中和还需增加139 万亿元的新投资,年均投资3.5 万亿元。全球广义上与气候相关的各类资产配置总规模已达到近50 亿美元,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占比近四分之一。

“气候投融资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目前急需尽快跟进的重点领域,也是绿色金融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赛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项目副主管刘锦涛发布报告时指出,中国开展气候投融资面临五大挑战,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融资难题、投资资金与项目的错配问题、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单一问题、企业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意愿较低、绿色金融难以对所有的气候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等。气候投融资将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这五种可持续发展难题。

他同时表示,气候投融资未来具备三大深远前景,包括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试点城市与金融机构统一协调;长远目标与短期步骤相结合。报告表明,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开展,中国将逐渐探索和建立全新的气候投融资体系,讲求气候投融资的节奏感与渐进性,注重实效性与可行性,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也体现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

据统计,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全球金融机构在气候和相关领域管理资产规模达到47 万亿,占全球金融资产管理总规模(180 万亿)高达26%。报告认为,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资产配置在未来全球投资活动中将会逐渐占据更高比例,中国需要跟上国际气候投融资工作的步伐。

报告针对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下一步走向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中国应通过气候投融资建立起城市试点的绿色供应链,建立气候投融资的地方协调感,并且需要借助气候投融资以推动中国金融的绿色可持续转型升级,发挥创新性,还需要不断完善气候投融资下的环境信息披露与核算体系,建立气候投融资的金融数据库与项目库,以提升气候投融资的地方落实度。

与会人士表示,该报告对气候投融资的国内外背景、发展前景、中国路径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气候投融资是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中国未来的绿色发展和气候治理具有深远意义。

该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21世纪经济研究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供图)

(原标题《智库报告:中国急需加快气候投融资发展步伐》)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桂桐,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