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到4月24日。
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如期而至。
谷雨生,万物长。这一周的深圳,也从多个领域传来“加速跑”的好消息:
▪ 在深圳市两会闭幕后,深圳各区两会也在本周陆续召开,公布区级“十四五”规划蓝图,锚定今年奋斗目标;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获中央部委点赞,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实施;
▪ 2021年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实现良好开局;
▪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集中“上新”。深圳海洋大学筹建工作有大进展,深圳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开建,全市将新建和改造郊野径230公里,深圳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条例印发,启动《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研究;
▪ 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2》发布,全城500多场活动掀起文化阅读热潮……
春光不负赶路人。四月的南海之滨,百舸争流,巨轮穿梭,一派欣欣向荣。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改革之城
本周伊始,就从中央部委、广东省举行的两场重磅新闻发布会上,不约而同传来深圳改革的好消息。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4月份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一年多来,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持续显现。这是对深圳接得住、落得下、能见效的改革能力的高度肯定。
同样是4月19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也举行了一场发布会,介绍“双区”建设成效。其中,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56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47条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这是对深圳承接全新历史使命、不断改革进取、创造新势能的倾情点赞。
这两场重磅发布的背后,有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值得注意——
其一,深圳综改试点是中央赋予先行示范者深化改革的利刃,而2022年则是综改试点的一个重要目标节点。
其二,今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目标年,根据《规划纲要》,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决策推动,中央部委、广东省多次联手共同推进“双区”建设、解局深圳综改试点,深圳当然要乘势而上,主动承担。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就释放了强烈的深化改革信号。“抢抓‘双改’示范重大机遇,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位列深圳市政府今年10方面重点工作之首。
所谓“双改”示范,即深圳综改试点与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
先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启动一年多来,面对国家、省、市事权纵横交错的改革领域,深圳创造“1+1+N”改革的落实机制,以“一年一个样”的决心,通过“百名干部破百题”等多种手段,将许多“不可能”变成“有眉目”“有突破”“有效果”。
个人破产实践破冰了,创业板上市可以注册制了,市民深恶痛绝的大数据“杀熟”要被重罚,城市更新有了“个别征收+行政诉讼”的“钉子户”解决机制,港澳专业人士能够在深圳跨境执业了,符合新型企业用房需求的土地政策出台了……在“合规改革”时代,深圳再次创造出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改变。
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对深圳综合改革的评价,被形容为连点了六个赞: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民生服务供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六个方面的改革均已突破成势,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2022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深圳市暂时调整实施4部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为游艇自由行实行免担保、国际船舶登记改革等提供重要法治保障。这是深圳自建市以来,国家首次在深圳暂时调整实施行政法规,有利于把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保障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改革举措于法有据。也是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改革不是要消灭规则,而是要创造规则。一个地方因为改革需要“破规变法”,就要实施同等数量级的“立规立法”。小政留意到,最近两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推出为改革设立框架的立法:个人破产条例、数据条例、科技创新条例、知识产权条例等前沿条例接续出台,部分立法甚至进入了“无人区”。
首批授权事项全面落地实施,有力证明了深圳改革路径清晰,改革方法对头。2022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圳更大的气魄、更高的智慧、更拼的劲头,让我们期待。
再说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
再过3天,就要迎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揭牌7周年。这一周,海内外观察者的目光纷纷聚焦前海。
▪ 4月19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透露,2021年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5.7亿元、同比增长10.5%,深圳举全市之力推动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实现良好开局。
▪ 今天,前海合作区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今年首季度,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外资13.68亿美元,同比大增108.4%;前海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440.86亿元,同比增长55.5%;新增注册企业5954家,其中外资企业163家。前海这一“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动能强劲,深圳深化改革开放正释放强大活力。
▪ 2022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了求是杂志记者与深圳特区报记者联合采写的通讯《深圳前海,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前海经验”登上国家级重要思想理论阵地,得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的关注、报道和传播。
深圳前海,已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载体。读懂当下的深圳乃至中国,就要从这里开始。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推动前海发展,深圳一直时不我待。小政观察到,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16次提及“前海”,并给出了具体行动路径:高水平建设“四城”“两平台”“三中心”。
▪ “四城”即深港国际金融城、“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会展海洋城、蛇口国际海洋城;
▪ “两平台”即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
▪ “三中心”即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国际法律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
作为“双改”示范的其中一项,去年扩区的前海,今年会有哪些新动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争取前海合作区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获批,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无论是综改试点,还是聚焦前海,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的信息:深化改革,仍然是深圳这一周的关键词。
生态之城
这一周,还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上新”的一周。
4月18日,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最高奖项——深圳市第19届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评选中,《深圳“山海连城计划”城市设计》获得唯一的金牛奖。
“山海连城计划”是深圳在2020年首次提出的规划,目标直指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和“双区”建设的时代使命。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公园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新建改造公园20个、碧道270公里。
钟子杰 摄
本周,海洋、山地、公园,三个领域的好消息纷至沓来。
先说海洋。
▪ 刚刚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及解读显示,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21年首破9万亿背后,深圳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亮点突出,作出了积极贡献;
▪ 历经四年多筹备的深圳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正式开建,将于今年年底投放人工鱼礁;
▪ 众所期待的深圳海洋大学筹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进入政府投资建设程序。
深圳向海而生,向海而兴。从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行重大部署,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多次被国家点名,肩负重任。
近年来,深圳围绕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陆海统筹、开放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海洋经济产业已逐步成为深圳的支柱性产业。2021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速更是高达30.9%,创近年增速新高。
眼下一系列与海洋有关的好消息,将为深圳加速走向蓝色经济“深海区”增添动力和底气。
再看山地。
▪ 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开展远足径和郊野径线路踏勘,今年全市将新建和改造郊野径230公里,串联重要城市节点、历史建筑、自然景观,连通碧道、海岸线,打造山海连城的全球知名徒步路线。
▪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印发关于做好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的通知,为山地运动保驾护航,推动户外运动发展。
深圳依山傍海,自然条件优越,有着良好的户外活动氛围,拥有数量庞大的户外运动人群。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体系,加强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建设,以纯生态方式打造一批精品远足径,让市民更好参与户外休闲、亲近自然生态、体验山海美景。
图片来源 读创
与此同时,山地运动的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市民关注。据相关部门统计,2021年接报野外被困、山地救援求助相关事件同比增长33.3%。
本周这两个和山地相关的消息,一“放”一“保”,既推动户外运动发展,又倡导自然保护教育,可谓双管齐下。
最后聊聊公园。
本周,深圳启动了《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研究,持续增加公园数量、提升公园品质,将营造世界级的公园城市景观,打造一批世界名园,通过公园城市建设,使深圳成为更健康、更美丽、更具人文关怀的国际化公园城市。
连续多年,深圳把公园建设列入市政府年度重点民生实事。2021年,深圳公园总数达1238个,而深圳早在2019年就提前完成“千园之城”的建设目标,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
“双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营造更美好宜居的家园?这是深圳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今年政府报告提出,要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这个目标,需要山、海、城相依的城市格局来共同完成。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这一周深圳生态文明方面的诸多好消息,都在提醒我们:深圳是“我们”共同的家,呵护好这个家园,不但关乎民生福祉,更有利于提升发展“含金量”。
本周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证实了这一点。这是全球首个针对城市环境工作对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影响效能进行评价的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深圳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
文化之城
本周最后一个关键词,是阅读。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从中央到地方,都兴起了浓郁的文化阅读热潮。
当天,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深圳全市公共图书馆、书城书店、民间阅读组织也一起联动,开展了500多场阅读活动。为了纾困实体书店企业,助推后疫情时代的全民阅读,“全民惠读季”主题活动还面向深圳市民一次性发放超50000个数字人民币红包,促进图书消费。
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月22日晚,这句话出现在深圳京基100大厦、平安金融中心、汉国中心等多处地标建筑上,夜空中为阅读亮灯,展示深圳对阅读的崇尚与礼赞。
众多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2》正式发布。这也是深圳连续第七年出版这部以城市为单元的阅读行业报告。自2016年起,这部报告每年都在4·23世界读书日当天定期发布,并持续不断地探讨全民阅读的新风向、新理念,以不断拓新的态度推动全民阅读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的报告,有以下数据值得关注:
▶ 2021年,深圳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为85.4%。综合阅读时长为92.58分钟,每天超过1.5小时,年综合阅读量为20.85本。
▶ 深圳有80.8%的家庭有藏书。在有藏书的深圳家庭中,纸质图书藏书平均为33.24本,电子图书的藏书量为25.14本。
▶ 全年举办阅读活动15941场,居民阅读活动参与率为69.3%,财政性资金投入额度2620万元。
此外,2021年深圳城市阅读基本建设方面,还呈现出三个“+”:
▶ 政府持续不断地推进城市阅读建设,对城市阅读的投入、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馆藏电子书种类等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 引导和带动全民阅读的组织数量、推广人数量也在累积增加,媒体报道的数量稳中有升;
▶ 本年度有效读书证的数量、期刊销售量进一步增加,且增幅超过上一年,显示图书馆在居民中的影响继续扩大,以及专业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深圳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铆足了劲。
2013年10月,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以表彰深圳坚持不懈推动国际化建设和全球文化交流合作,尤其在推广书籍和阅读方面为全球树立了典范。这是全球城市在全民阅读领域的最高荣誉,深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城市。
为什么深圳可以成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背后是澎湃的文化动能在支撑。
从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到2012年树立文化强市目标、2015年发布并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深圳始终把文化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寻找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使文化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在促进市民阅读的公共文化服务及设施等方面,深圳连续多年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阅读的硬件。
——深圳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今已建成“千馆之城”。截至 2021 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室)1039 家,包括市级公共图书馆、街道及以下基层图书馆和各类自助图书馆,共同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街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
——深圳还被誉为“书店之都”,大力推进“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 战略布局。目前,深圳已完成建设6座超3万平米的大型书城与近50家遍布全市的特色书吧,每年策划开展阅读文化公益活动1800余场,年均接待市民读者2800万人次。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为深圳文化强市描绘了一张“施工蓝图”,提出要建设“四城”——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著名体育城市。
深圳有没有文化?上世纪90年代,这个问题曾在国内文化界引起一场大的争论。如今回望,庆幸的是深圳没有纠缠于观念之争,而是用一步步坚实的足迹将“文化立市”“文化强市”镌刻在城市的发展史上。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2009年被世界知识城市峰会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连续6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22年,深圳再一次加快“文化强市”的步伐,她一定能在创造文化发展的深圳奇迹的同时,也为文化强国建设探索出一条重要路径,并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原标题《深圳一周|改革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正在提速》)
见习编辑 饶欢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