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谈“防癌的真相”:发现癌前病变是关键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德群
2022-04-18 12:08

近日,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首日暨中国癌症早筛日之际,《防癌的真相》科普直播活动举行。有关院士、权威临床专家,聚焦癌症防治知识科普,就大众普遍关心的且存在误区的高发癌症早防早治问题去伪存真,积极倡导高风险人群通过早筛“改变生命的轨迹”。

活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诺辉健康联合举办。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肿瘤防治品牌科普活动之一。2022中国癌症早筛日之际,癌症早筛再次成为肿瘤防治的科普重点。3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出通知,将今年宣传周主题定为“癌症防治早早行动”,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关注癌症预防和早筛,早早行动。

“科学防癌,关口前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表示,肿瘤患者中晚期治疗有很多被动性和盲目性,早筛早诊是提高生存率的根本。“健康是一个大健康的概念,不仅要关注生病的人群,还要关注健康的人群,让健康的人群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和生小病。同样,对肿瘤来说,让更多的人不得肿瘤,然后得肿瘤能够得到早期的发现,然后早期的治疗效果会比较好。”

他表示,当一个肿瘤的5年生存率达到80%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慢性疾病,而不是绝症。肿瘤的早筛早诊是提高生存率的根本。一个肿瘤,比如说乳腺癌、肺癌、胃癌,早期发现做一个小手术,或者再采取一些适当的辅助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但是一旦肿瘤变成晚期,甚至转移了,患者就走到了死亡的边缘。“我们要找到好的手段去早筛早诊,才能进行早期的治疗。”

“肠癌不同的病期,也就是说级别越早,5年的生存率越好。也就是说病期越早,活得越久,而病期越晚,治病费用越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表示,患者常常有几大误区:80%的肠癌患者有“痔疮”的经历,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有的便血吃药止住,反而耽误了肠癌早发现;肠癌患者过度看重“保肛”,保命比“保肛”重要;舍得给车保养,舍不得给自己的体检投入;诊断检查不是越贵越好,信者为医。

“美国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拐点,关键是做到了癌前病变的早发现。”他提到,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需要提前10年做早筛,某家庭案例10位家庭成员7个确诊肠癌,建议筛查年龄甚至提前到20岁。

“面对癌症,我们不担心它发生,而担心过晚的面对它,因为癌症的早期都不可怕。”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诺辉健康CEO朱叶青说,癌症早筛就是癌症还在“恐龙蛋阶段”的时候,通过筛查从表面看着很健康无症状的人群当中,像大海捞针一样去发现癌症或者癌前病变的患者,避免癌症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对筛查来讲,首先要保证筛查认为没问题的人尽可能没问题,即排阴不能漏检。

“筛查、诊断和辅助诊断的区别在于,筛查最重要的是能够独立去判断它的阴性,而诊断则是要独立判断它的阳性。”朱叶青表示,辅助诊断虽不能独立判断阴性或阳性,但可为医生的诊断提供辅助性的参考。

目前,诺辉健康的肠癌早筛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常卫清,解决癌症早筛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即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锁定高风险人群,确定用于筛查的生物标志物,通过算法模型把包括血红蛋白、基因和基因甲基化的结果综合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患癌风险;通过中国癌症早筛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验证了它的性能。

朱叶青表示,好的癌症筛查要满足三个条件,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简便的确诊办法和可行的临床介入手段。在此基础上,使用方式便捷让用户愿意使用也非常关键。

防癌的真相,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自律。克服自己心里的一点点恐惧,建立起定期主动筛查的习惯,是防癌的关键。“希望居家早筛的好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改变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命轨迹。”

(原标题《权威专家谈“防癌的真相”:发现癌前病变是关键》)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德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