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变变变!梅林街道文化站酝酿升级改造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2022-04-12 10:14

中康路29号,梅林街道文化站。

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到2022年,不知不觉,梅林街道文化站已经陪伴梅林人民走过了21年。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21年来,中康路上的梅林街道文化站一直致力于为辖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这里,成了书画爱好者挥毫泼墨、笔走丹青的“都市画室”。

这里,成了爱书者沉浸阅读、放飞神思的“城市书房”。

这里,成了孩子们启蒙心智、寓教于乐的“智慧游乐场”。

这里,总是一派温馨热闹、其乐融融。

梅林人民把这里当作“心灵的驿站”、“回家的航标”……

2022年,21岁的梅林街道文化站正在筹备“一键重启”。

在原址基础上,全面升级、改造。

秉持现代美学观点,运用现代设计理念“重塑”梅林人的心灵驿站。

这是一次自觉的“破茧重生”。

21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中康路还是中康路,但它又不再是“那条中康路”。

从闻名遐迩到中康路8号“雕塑家园”到“中康艺术长廊”、卓悦汇、新一代产业园……如今漫步在1.2公里的中康路上,沿线艺术井盖、花瓣椅、创意变电箱随处可见,“梅林印象”“都市风景线”艺术围墙与街区融为一体,成为亮眼的城市景观。

中康路“卷”得厉害,这让中康路29号,这条街上辖区居民的“文化担当”—梅林街道意识到,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如何改?怎么改?改什么?

是简单的“穿衣戴帽”,还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梅林街道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作为福田区所有街道(社区)图书馆业务数据量排名第一的场馆,

梅林街道图书馆所在的梅林街道文化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明确,公共服务设施要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地方”。

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之所以不受群众欢迎,就是因为执着于“我”,没有顾及群众的观感和体验。人是社会动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属“我”的,自然而然亲之、誉之、为之;凡属“你”的,不自觉地拒之、斥之、防之。深圳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破除了这种划开“我”和“你”的“分别心”,做到“来了都是深圳人”,让大家都把深圳当成“我的主场”来建设。

其次廓清,公共服务设施要以用者为本。

某些“网红概念”打卡地,设计不够人性化,让人不想用、也不好用、甚至不能用。久而久之,公共服务设施被闲置空置,活力不足。

廓清设计理念之外,在处处弥漫着艺术气息的梅林街道,“更新”后的梅林文化站还应在美学上“自成一派“。

城市和城市的竞争,“比拼”的是什么?

人们看重经济的总量、交通的便利、配套的完善。但从历史的长维度看,城市文明的“天花板”只有一样东西——审美,城市“鄙视链”的最顶端也只有一样东西——审美。今天,建设城市,大到整体规划、城市建筑,小到报刊亭、导视牌、环卫工具房等公共设施,都需要有审美的追求。

在功能和美学双重引导下,“破茧重生”的梅林街道文化站将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呢?让我们来小小的“剧透”一下吧。

这里将会有:

24小时图书馆

儿童阅读区

青少年活动室

展览厅

咖啡吧

母婴室

大师工作坊

……

在空间功能上,营造“一来再来“的幸福场景,满足儿童、青年、妇女、老人等各类群体需要。

将“8小时办公”变为“全天候服务”,彻底从“以我为主”转向“以您为尊”,真正把公共设施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的“温馨家园”。

从用户角度出发,科学设计流线,布局有吸引力的设施,给市民“不得不来”的理由。

在视觉传达上,重视空间美感。

设计师兰敏华说,美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黄金分割点0.618就具有普遍审美意义。善用规律,让城市公共设施变得更美。

梅花符号、梅花景观、梅花艺术装置等将广泛运用

户外景观增加艺术装置,打造“梅花庭院”……

此番改造将通过设计有艺术感的建筑、有仪式感的入口,让人从旁经过,看一眼就心动,激发来访的好奇心。

让老百姓真真正正“一看就爱”、“一爱就来”、“一来再来”、“一传千里”。

口碑是对用户体验的最佳诠释。

破茧重生,蝶变之后的梅林街道文化站将带来怎样的惊喜?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原标题《超级变变变!梅林人的“精神家园”——梅林街道文化站酝酿升级改造》)

编辑 (冻结)董雯静审读 韩绍俊审核 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