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之一,因其自身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如今,喜欢古琴的人越来越多,或弹奏、或收藏。在悠悠古琴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既通晓音律,又精通漆、木工艺的斫琴师。
在山东济南的一处老街巷里,时常会传来稀疏的斫木声,声音源自“80后”斫琴师王国强的工作室。7月9日,记者见到王国强时,他正全神贯注的制作着一把“仲尼式”古琴。在王国强的身后,三个形态不一的古琴木胎以及各类制琴工具挂在墙壁上,使本来就不大的房间显得十分拥挤。王国强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时专修会计专业,步入社会后,对自己的会计工作并不感兴趣,加之从小对古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便辞职做一名斫琴师。
每个人天生都会对一些行业特别感兴趣,有一些可能真的不太适合,就像我个人,我觉得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虽然)当时大学学了。后来随着自己的爱好,长期的积累,发现可能斫琴师是我最终比较适合的一个行业,所以从最早的爱好一直到现在专门从事这个专业。
父亲是位技艺精湛的木工,王国强儿时便跟随父亲学习木工,这也为他日后的斫琴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前期不断的积累与学习,5年前,王国强便开始着手制作古琴,凭借着一颗对古琴追求完美的“匠心”,全身心投入到制琴技艺中,每制作出一床好琴都要经过140多道工序。王国强说,一个优秀的斫琴师不光要精通木艺、美术等技艺,还要通晓音律。
做一床琴最大的难点是保证它的音色好,这也是说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床琴。手工琴最复杂、最耗时的就是在这,要不停地反复去试音,听一下,比如说发音是不是均匀啊,整体的音色是不是协调啊。每一块木料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纹理,它的密度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随着制琴技艺的不断提高,王国强便开始接触古琴的修复技艺。相比制琴技艺,古琴的修复对他来说更具有挑战性。部分古琴由于放置时间太长加之环境的变化,导致琴身漆膜脱落或琴身出现裂纹,为了修复好这些古琴,王国强在修复前都会查阅大量资料,根据每个时期的古琴特点进行修复。
通过修复古琴见到过很多大大小小,新的、旧的、老的,还有各种各样琴家来亲手制作的一些琴。咱们见到的最有名的“九霄环佩”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这个琴有一个笼统的说法“唐圆宋扁”,因为随着不同的朝代他们审美不同。
今年39岁的王国强常年与琴为伴,每当工作闲暇时,他都会寻几位知音,以琴会友。王国强表示,近几年,随着古琴的爱好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专程来到他的工作室了解并定制古琴,这也让他对古琴的发展看到了希望。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