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议事! “让带养老院的房像学区房一样火爆”

读特记者 周元春 通讯员 袁发勇 文/图
2017-08-20 21:28
摘要

(小标题)把社康中心资源利用起来弥补康养设施不足康养设施不足的问题,在张玉良看来,如果一个资源用好了将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深圳的社康中心一些功未能很好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让带养老院的房像学区房一样火爆”! 20日,由市政协主办、民革深圳市委会承办的“委员议事厅”以“康养产业,你准备好了吗”为主题,热议深圳康养产业现状、问题和对策。

委员吐槽“怪现象”:想就近养老但小区建养老院却不愿

“在未来的十年左右时间,中国的康养产业大概是以数以十万计的市场容量。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证葛洲坝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亚丽对康养产业有这样的判断。但是她也指出,当前,康养产业发展明显是严重滞后于需求:“比如说我们的养老机构少、从业人员不足、从业人员明显缺乏培训等。”

叶亚丽

说起当前的康养产业,福田区政协常委、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学生处主任钟国良提起一个“怪现象”:“我去一个街道调研时,街道反映,大家都想在社区养老,但街道办在一个社区要建养老院,社区居民却都不支持。”一名现场观众也提出,养老不是所有社区居民都有需求,因此,建养老院不如建健身房。

      钟国良

对此,委员们认为这就是“邻避效应”:老百姓担心康养项目建在小区旁边影响自己房子增值、影响自己身体健康。

“面对邻避效应,建议政府加强理念的引导,尤其是养老院建在社区,非常方便子女看父母,也非常方便父母回家。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不仅需要日常的照料,更需要心理的慰籍。要让有养老院的社区房,就像今天的学区房一样火爆。” 市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会秘书长温建新说。

解决了场地问题,居家养老问题就解决了吗?钟国良还提出,政府要把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法律问题、服务报酬问题以及为患病老人上门服务消费刷医保卡等问题尽快解决。“如果不解决,我们90%的居家养老服务将会流于形式。”

让更多康养机构从“公建公营”变“公建民营”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更愿意通过居家养老方式来安度晚年。而日间照料中心,则是居家养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但市政协委员、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法律合规部负责人吴鹏程注意到,一些日间照料中心却并没有受到老人们的青睐。“我们也做过调研,发现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服务需求不对称,中心提供的服务老年人不需要,老年人需要的中心又不提供;第二是服务设施陈旧,服务人员也不太专业,造成了老年人不太愿意去。”

吴鹏程

为此,吴鹏程建议,必须改革康养机构,由“公建公营”变为“公建民营”,这样,能够发挥市场作用,提高服务效率。此外,还能够推动管办分开,由政府制定监管政策,而用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经营康养设施。“相信这样,深圳将可以打造连锁化、规模化优秀的康养机构,打造康养产业的深圳标准、深圳质量。”

叶亚丽也认为,康养产业的发展,光靠政府肯定不行的,一定要给社会资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配置资源。“目前,一方面康养机构非常缺乏,但是另一方面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又非常困难,很多带着情怀想做康养产业,但是做着做着迫不得已只能做成房地产,因为仅仅做康养是很难赚到钱。”叶亚丽建议政府能给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更多的支持和政策。

把社康中心资源利用起来弥补康养设施不足

康养设施不足的问题,在福田区政协委员、珠海华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前海支行行长张玉良看来,如果一个资源用好了将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深圳的社康中心一些功未能很好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实际上,深圳社康基本实现了社区全覆盖,且又建在社区,完全可以提供一些医疗护理、日间照料等服务,这样的资源要好好用起来。”

要想康养产业发展好,人才问题不容忽视。对于当前康养产业人才队伍紧缺、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张玉良建议,深圳的高等院校、高等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要不断调整,要更加适应城市养老需求。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此外,要提高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待遇,包括工资待遇和社会待遇。

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记者 周元春 通讯员 袁发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