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大亚湾深圳海域发现赤潮,累计面积约45平方千米,此次赤潮由甲藻类锥状斯氏藻引起,不含毒素。
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接到大鹏渔政海监大队和市民信息,称大亚湾海域海水呈红色。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取样,根据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此次海水异常是由甲藻类锥状斯氏藻引起的赤潮,属无毒赤潮。
根据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的监测,该赤潮片状分布于大亚湾深圳海域,累计面积约45平方千米。引起此次赤潮的甲藻类锥状斯氏藻常见于深圳海域,不含毒素。在监测中发现,赤潮区域有鱼类因缺氧死亡。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建议市民,避免身体直接接触赤潮海水,周边养殖户密切注意养殖生物状况,必要时配备增氧设施。
据介绍,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夏季属于赤潮高发季节。日前,市规划国土委发布的《2016年深圳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7年来,深圳海域赤潮发生均值水平为4.7次/年。2016年,深圳市海域共发现赤潮3起,累计赤潮面积约75.5平方公里。
市民发现海洋污染或海水异常情况,请联系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电话:21607293,传真:21607310。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