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艺术史家和策展人巫鸿策划的艺术家个展“王冬龄:竹径”12日在OCAT深圳馆举行。此次参展作品为王冬龄特别创作,延续艺术家长期探索的书法领域,融合“书” “竹” “游”三个意象,令观众置身模糊的感知区域当中,并试图冲撞记忆与历史、 环境与场地、媒材与符号、图像与装置之间的界限。
王冬龄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等。在国内外举办个展40余次。曾应邀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瑞典马尔默美术馆演示巨幅大字、草书和乱书创作。著作包括《中国书法篆刻简史》《书法范本经典》等。主持策划“94现代书法探索展”,“95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书·非书:开放的书法空间——2005杭州国际现代书法展,书非书——2010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书非书——2015杭州国际现代书法展暨书非书文献展。
在开幕现场,王冬龄现场为观众演示用毛笔在竹子上书写,这也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本次展览在展厅A呈现王冬龄于200根竹子上书写的历代名家竹诗以及透明亚克力上的文本乱书。竹子作为书写媒材的本源形态与散布于空间中的墨书符号,联结了传统与当代。竹与书不断置换作品的内部与外部,在竹径中同是创作的场景及描写的内容,其特有视觉样式带来的侵入感,引导观众刷新从平面欣赏书法的体验,引发物之界限和物我定义的反思,其“在场性”得以显现。竹上书“竹”是一种具有“元绘画”的实践。悬浮在透明亚克力上的文本与竹竿上咏竹、题画竹的名篇于展厅互相重叠。
展厅B首次呈现王冬龄的水墨抽象小稿及于杭州创作时期的竹上书写纪录片,此外,艺术家专为展墙量身定制创作的巨幅乱书(8.4 X 5.5m),上写有竹林七贤稽康、阮籍的诗,也颇为壮观。
策展人巫鸿表示,此次展览以“竹部”文字为例,竹以其文化载体的形象于文字出现时期便涉入社会及生活的各个领域。简牍(竹简)的使用追溯至西周时期,直至公元4世纪左右,因其传播有效性的局限,被广泛应用的纸抄本所代替。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文人雅士所青睐的“书”伴随西学东渐丧失其实用意义。恰因两者原有方式及外界论断的流失,其艺术可能性被挖掘。
王冬龄表示,在毛竹上书写是很新鲜、很过瘾、很有趣的创意实践,同时这样的毛笔书写也是锤炼笔法功夫,毛竹上所书写的手感与触感是一种崭新体验。比如写毛竹时笔锋会完全破开,重力用腕,无墨求笔,将笔在竹上“蹭”出墨迹。或者写毛竹时环圆而书,左右摆动、东歪西倒,细看仍左呼右应、笔势雄健。
记者了解到,展览期间还举办多场展览相关活动,包括开幕当天艺术家现场书写表演以及展期内的对谈、讲座、工作坊等。参与者包括沈语冰、寒碧、张颂仁、严善錞等。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11月12日。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