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下午,国际化街区建设座谈会在中心书城举行,市委外办与市规自局,以及区级、街道相关负责人一道共商共议国际化街区评价、考核标准编制。
座谈会上,深圳技术大学项目组介绍了《深圳市国际化街区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的主体内容,福田区、大鹏新区,以及华强北街道、香蜜湖街道、河套深港工业园区、大鹏街道的相关负责人就《评价指南》内容提出意见建议。市委外办主任曹赛先现场回应了意见建议,并表示《评价指南》的落地是为了建好国际化街区,为各个国际化街区建设提供着力点和突破口,让深圳名片、深圳品牌能够代表先行示范区的水平。
据了解,为引导国际化街区高效协同发展,深圳正在研究制定既可复制推广、又能充分体现深圳特色和区域特质的深圳市国际化街区评价体系,并邀请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团队起草《评价指南》。对此,自今年5月以来,市委外办牵头对10个区、20个街区进行分批次访谈,本次座谈会是系列专题座谈会第四场。
【记者手记】
在中心书城的一隅,仅靠一扇屏风隔出的小空间内,人们坐着高脚凳,手捧一杯冰咖啡,围着长桌开会,这一场景是笔者可以想象到的最浪漫的会议形式。
同时,每个人手上都拿着厚厚的资料,资料上的笔记已经铺得密密麻麻,大家随着发言者的思路“哗啦啦”的翻动着资料,长桌不久后就被文稿铺满,这让笔者回想起考试周图书馆散发出的专注而紧张的氛围。
发言者直言不讳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建议,而听取意见的人不断吸收有价值的建议,也直白地解释了一些不必要的担忧,这个时候,又像是一群青年创业者毫无拘束的头脑风暴。
这个浪漫、紧张、自由并存的场景,正是此次座谈会的真实模样,让自认为经历过各类大小会议的笔者也耳目一新。
但新奇中又有一些怀疑,这样的形式是否必要,往常的会议模式是否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
在讨论的不断推进中,笔者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现场有一个观点被不断提起,即“国际化街区不是为外国人打造的,是为所有在这里生活居住观光游览的人打造的”。笔者看来,这就是一种“宜居宜业”的环境,让人们可以在舒适状态下享受生活、用心工作。自由的会议形式为会议增添了更多活力和亲密度,而国际化街区的建设,不也是为了通过更好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让人们体验到“国际化”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与此同时,不同于一般会议的严肃和庄重,这样轻松自由的会议氛围不也正体现了国际化街区中重要元素:开放包容。从现场体验来看,这样的氛围也激发起大家坦诚交流的勇气。越来越多元声音的汇总让一件事趋于完善,就如曹赛先在最后总结时说:“一个课题可以这么反反复复地做,它不是精品那就邪了。”这样的理念似乎也格外适合国际化街区,正是因为包容成就更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
在这场座谈会中,笔者似乎已经感受到国际化街区建成后的街区生活体验,正因如此,期待着广纳各方建议的《评价指南》落地,以及在其指引下更加成熟、有特色的国际化街区建设。
(原标题《记者亲历现场感受不一样的“国际化”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