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深邃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的“水墨长卷”全部铺就。作为一项世界级国家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全长约55公里,其中。桥面铺装面积达70万㎡,相当于98个足球场,分为CB06B合同段和CB07合同段。此前,CB06标已完成铺装工作,今日,由广东长大承建的CB07合同段的42万㎡桥面铺装全部完成,意味着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桥面铺装全部完成。
全新沥青配方寿命是普通桥梁3倍
港珠澳大桥地处外海,高温、高湿和高盐的“三高”环境对钢箱梁桥面腐蚀性极强,同时,为符合桥面铺装阶段,防水、防锈、防腐等工序就必须做得更为精细。因此,桥面铺装所运用的沥青混凝土必须足够“长寿”,而港珠澳大桥的要求是:15年——是普通桥梁的3倍,目前钢桥面铺装沥青混凝土寿命最长的虎门大桥也仅为8年。
目前国内所运用的铺装技术,无论是英国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还是美国的双层环氧沥青混凝土技术,都不能满足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的技术要求。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经过多番讨论研究,最终决定采用“4cm厚SMA+3cm厚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组合铺装结构体系的钢桥面铺装设计方案。
作为国内首次采用“GMA浇筑式沥青”技术的工程,港珠澳大桥面临着没有沥青配方的尴尬境地。为了配出最为适合港珠澳大桥环境的沥青混凝土,在珠澳口岸人工岛的试验室内,广东长大公司副总工程师杨东来团队在两年内用掉近百吨沥青,500多吨混和料——按照港珠澳大桥的钢桥面铺装设计,实验室的用料至少可以铺设240米的桥面。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浇筑式沥青容易产生气泡鼓包等一系列问题,杨东来的团队还对33种不同材料的组合在试验路上进行了试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就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枯燥试验,他们创新出了全新的沥青配方,让“GMA浇筑式沥青”技术因此在港珠澳大桥上得以成功运用。
集料加工从胶囊中获取灵感
作为构成沥青混凝土的集料,港珠澳大桥的要求则更为严苛。港珠澳大桥使用的GMA浇注式沥青的原材料是性能稳定的天然湖沥青和高碳酸钙含量的矿粉填料,集料的质量影响着沥青混凝土的成色,更影响着桥面铺装的工程质量。因此,港珠澳大桥铺装对集料的要求精细到微米级,并以此分为三档。由于这种标准要求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当时国内从加工商到加工设备都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而要完成如此高品质的集料生产,只能自主建设一个集料加工厂。
说到建这个加工厂,广东省长大公司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 CB07标常务副经理徐永钢记忆深刻。徐永钢在国内找了很多生产厂家做试验都不够理想。有次看新闻当他看到那一颗颗胶囊里面的粒状物时,觉得那均匀的粒状物就跟集料形状很相似。于是,徐永钢开始“跨界创新”,通过引进药品、食品的高密度筛分设备,研发出一条精细集料生产线,填补了国内高精尖集料加工厂的空白。
改良打造“摊铺机里的法拉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铺装技术与铺装工艺外,港珠澳大桥的桥面铺装工程也离不开铺装设备的支撑。在港珠澳大桥的施工现场,工人们使用的边带摊铺机就曾经被参与大桥建设顾问的瑞士专家誉为“摊铺机里的法拉利”。
之前的道路边带都是人工摊铺的,但是徐永钢说,他喜欢在减少人工参与上动脑筋,这在提高工程效率和整体质量上都有好处。因此,徐永钢便带领团队投入到了边带摊铺机的自主研发当中。自从2014年6月项目部进驻人工岛,徐永钢一直与一帮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试验。一台设备设计出来,有点瑕疵就推倒重来。徐永钢说,其实成型的设计两个月就做出来了,但是被一次次推翻,就是觉得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从方案设计到最后确定成型使用,徐永钢和技术人员们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精心打造出这样一台足以让行业专家赞叹的边带摊铺机。
70万㎡的超级铺装体量,4大结构层9道工序,670万㎡的单层累计作业面积,超级铺装工程的天文数字,长大人同样以工匠专研精神来回应。2年时间、6个试验段、1000t混合料、上千次室内优化试验,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项目团队始终如一,破解了最优的工艺参数,确保了最佳的铺装性能。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