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罗湖选择清水河、桂园、南湖等5个街道试点党政社群社区共治。在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础上,2015年罗湖将此推广到全区10个街道。今年每个街道共治资金的金额更是从100万增加到了300万。
经过几年实践,党政社群社区共治已在罗湖的社区生根发芽。大部分人支持,也有人不喜欢,基层治理的探索在不断修正中前行。近日,记者走访多个社区,了解取得的成果,也调查存在的问题。
居民参与热情不高
“居民的参与度不高,这是我们在基层推进党政社群社区共治所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罗湖区社工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社区居民都习惯了“躺在政府怀里”,一看到议事的流程这么复杂,还耗费时间,就会提出干脆让政府一揽子包干得了,省得麻烦。
目前,党政社群社区共治的流程是先由区财政纳入预算,在各街道设立共治专项资金。党委、政府与辖区群众、企事业法人及其他单位按照“问需、问计、问政和问效”四个程序,先后通过社区共治议事会、街道共治问政会,运用议事规则共同决议资金使用,开展社区民生项目。
议事及项目问政PK时采用“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事一议。尽管罗湖邀请了议事规则专家袁天鹏在全区开展了多场培训,但仍有不少人觉得繁琐,其中也不乏有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认为这增加了自身的工作量。“觉得繁琐是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件事情的意义,现在的努力是为了让以后少出问题。”袁天鹏表示。
罗湖区清水河街道每年在问需阶段收到的提案最多,街道沉下心来一条条梳理出来,按程序推进,解决了不少居民关心的问题,如建成“共治路”方便出入,受到了好评。“前面工作做踏实了,后续工作就好开展了,老百姓也不会什么事都怪政府。”区社工委工作人员表示。
撬动资源解决实事
在走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最早试点党政社群社区共治的几个街道项目开展得比较顺利,也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以桂园街道为例,2015年发放建议案3292份,收回有效建议案2411份, 8个社区民生需求共计178类,形成提案17个。经过问政PK,最终由11个项目获得了共治资金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区里拨下来的100万共治资金并没有用完,因为街道自筹了资金25.11万元。和平广场6楼儿童乐园升级改造的项目更是放弃了共治资金,全由居民自筹解决。“我们很多项目都是政府出一半,居民自筹一半,撬动了社会资源为大家办实事。”桂园街道办社会事务科科长凌远平介绍道。
桂园街道的老旧住宅小区较多,以松园小区为例,每平方米管理费只有0.8元,其中还包括0.15元的本体维修基金,基本是入不敷出。去年,小区下水道出现漏堵,物管负责人张首平带着提案参与问政,成功争取到共治资金4.6万元,再加上集团拨款了4.6万元,妥善地解决了问题。“以前居民老觉得我们收了管理费不办事,我们的困难居民也不理解。现在有了政府的共治资金,皆大欢喜。”张首平表示。深圳红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郭根喜则坦言,老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费过低,物管基本是亏钱,他们已经退出了几个老旧小区,政府的共治资金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通过共治这个平台,通过议事规则,改变了政府以往服务社区的模式,变‘政府主动、行政干预’为‘社区主动、政府服务’,大大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前几年我们去评估项目的时候都没人理,现在大家抢着说话。”凌远平表示。
望建备用共治资金池
据了解,罗湖区参加2015年共治问效会的项目共有108个,其中96个已经完工,因项目自筹资金不到位、项目预算失误、项目未开工或未完工等原因,经由街道议事代表投票同意不参评的项目有12个。区社工委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前期的调研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项目通过问政后才发现无法实施。
“我们14年的时候有过经验,一个项目在落成后不理想,现在我们前期考察项目的时候都要进行多次评估。”凌远平介绍道,在项目施工及验收之前,他们都会与居民代表及施工方签署合约。“图纸不妥就改,得到居民代表认可才开工,得到他们满意才验收。完成后的项目移交也有法律要约,避免政府成为‘保姆’。”
然而,对于共治单位来说,项目完成只是一个开始,后续的维护往往让他们有心无力。“以广场北小区来说,装好了围栏防盗门及监控摄像头,但许多居民不爱护,防盗门三天两头就坏。还有摄像头,换一个要1000多,管理费根本不够用。但根据规则,同样的项目不能再次申请共治资金,这实在让我们头疼。”郭根喜表示。
项目建好了怎么管?这或许是许多共治项目面临的问题。郭根喜建议,是否能建立共治资金资金池,每年留出一部分作为备用,待有需要时拨给一些已经完工的项目。凌远平同样觉得资金池有必要,“有些情况在做预算的时候考虑不到,比如说地面挖开了才发现下面有石头,花费要增加。所以我建议共治资金是不是能有个5%-10%的浮动,根据实际情况从资金池里分拨。”
编辑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