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屈原,端午节民俗你还知多少?
读特记者 孟迷 文/图
2017-05-28 12:53

五月初五,又见端午。

作为我国多民族的民俗大节,除了汉族,还有26个少数民族也过端午。无论南北,家家户户吃粽子、熏艾草、喝雄黄酒,不少地方仍保留赛龙舟的传统。

不过,除了说得上一个“屈原”,端午节的起源与内涵,大家又能知多少呢?

端午节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端午节大家要善待湖北人,因为屈原是湖北的,没有他你们哪来的假期。”近日,这样一条段子在网络传播,博人一笑的同时也引人深思——端午节真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据《史记》记载,屈原当时是楚国大臣,因受奸臣嫉妒与诽谤,被楚怀放逐,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入汨罗河。

传说百姓们非常悲伤,纷纷前往江边凭吊,渔夫们竞赛似的在江上打捞屈原尸首,后来演变成赛龙舟的风俗;一位渔夫拿出用叶子裹着饭团和鸡蛋丢入江中,让鱼虾吃饱以后不会再去咬噬屈原尸首,也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一位老医师向江中倒入一坛雄黄酒想迷晕蛟龙,不让蛟龙伤害屈原,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但也有说法称,端午节是为纪念春秋吴国伍子胥、东汉的介子推以及汉安帝时期浙江的曹娥。现代学者闻一多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

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告诉记者,端午节其实始于魏晋时期,晋人周处的《风土记》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泰。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在唐代以前,“端五”和“端午”有混称,后因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八月初五,为避讳,便正式将“端五”改为“端午”沿用至今。

甜粽和咸粽哪个更正宗?

“吃粽子”虽美其名曰为纪念屈原,其实只是人们自行调理身体的夏令食品。晋周处《风土记》说过粽“以象阴阳相包裹”,吃绿豆馅粽、灰水粽确能祛暑。绿豆灰水粽,这听起来就像甜粽,咸粽爱好者表示不服,尤其广东,就是以咸粽闻名。

廖虹雷说,老一辈深圳人过端午节,会在五月初一、初二就开始做裹粽的准备工作。首先割粽叶,去刺、浸泡、裁剪、晾干;然后泡浸糯米、粘米、绿豆、红豆、莲子、冬菇、虾米,准备好咸蛋黄、五花肉腩等材料,用粽叶包上糯米、粘米绿豆或红豆,馅料放莲子、冬菇、虾米、烧肉、火腿等,用水草扎紧,放在蒸笼蒸煮3个多钟头,便做成咸粽。

当然也有不少广东人做甜粽,将草木灰拌水泡浸,然后沉淀滤灰,取“灰水”泡浸糯米,包进几颗红枣,蒸熟后可蘸白砂糖或糖浆吃。

除甜咸之分外,粽子还有形状之别。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当时人们把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

廖虹雷说,上古祭祀神灵以角为贵。早期粽子制成角形,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这种模仿的意义就在于赋予粽子以祭祀功能。所以到了南北朝,随着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渐崇高,自然成了纪念屈原的祭品。

到了今天,粽子有长条形和三角形两种,咸粽通常包成长条形,因为容量相对大,能裹馅料多。但广东肇庆的角形裹蒸粽是个例外,每只粽子基本保持1斤重,毫无压力装入足够多的馅料,而比这小的则全部叫做“袖珍粽”。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驱邪?

除吃粽子外,端午节还很多“驱邪防毒”的行为。

在传统习俗里,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初五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五毒蛇虫开始活跃。因此在“五月端”这一天,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形各种各样的风俗。

到大江河海洗“龙舟水”,能解暑气;熏艾草、挂菖蒲、涂雄黄,可去毒避邪。“我们小时候挂香包,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雄黄等,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具有神祕的驱邪迎吉作用。”廖虹雷说。

深圳人称赛龙舟为“扒龙船”,最负盛名的就是松岗、盐田和南澳三地。其中,松岗镇属珠江口水系,河涌交错,历史记载原住民多为“水军”,也即700多年前南宋名将文天祥率部队在深圳抗元,流落到宝安县松岗、福永一带落地生根的“水军后裔”。

因此,松岗镇在端午节期间纪念屈原的同时,还在文氏祠堂祭典文天祥公,到茅洲河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一展水军雄风。这一习俗还被松岗籍华侨带到澳洲、欧洲、东南亚等16个国家侨居地举办大大小小的赛事。

2007年,松岗街道的“赛龙舟”被深圳市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也被广东省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录,上千年的优秀民间文化之一的“五月节”习俗,将被继续传承下去。

见习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孟迷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