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当年植树人|吴杰庄:植树活动“催生”香港青联主席

读特记者 周元春 通讯员 杨磊 刘建良/文 刘钢/图
2017-05-21 19:57
摘要

而在吴杰庄看来,大家都来支持香港和内地青年更好地交流合作、创新创业,两地青年也将会像回归林的树苗一样,茁壮成才。

1997年3月9日,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香港100多个青年团体的青年们和深圳青年们一起种下1997棵土沉香幼苗,庆祝香港回归。这个植树活动给正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的吴杰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从此,他以前辈为楷模,致力为香港和内地青年交流、发展服务。20年过去了,日前,吴杰庄来到仙湖植物园,在“香港回归纪念林”边上,畅谈他对青年工作的热爱和感受。

打造交流平台为青年发展做贡献

“1997年,我在媒体上看到了深港青年共植回归林的报道。作为一名大学生,我非常遗憾未能参加这次有意义活动,但通过媒体的报道,我却看到了深港两地青年社团做出的努力,也让我萌生了‘以后也要加入香港青年联会,更多参与到深港青年交流活动中’的愿望。”吴杰庄希望自己能和前辈们一起,共同为青年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后,吴杰庄终于有机会接触并参加香港青年联会的各类活动:参加火车团,赴祖国各地参加交流活动;组织“全港学生撑大运”活动,和近4000名香港学生一起北上支持深圳大运会;连续6年承办香港大学生千人暑期内地实习计划……十几年来,吴杰庄在香港青年联会这个平台上不断成长,从参与者变为组织者,通过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方式,促进香港和内地青年的交流,为两地青年的沟通交流合作打造出不少好平台。

去年7月,吴杰庄当选为香港青年联会新一届主席。“从事青年工作的前辈们为何既出钱又出力,那么热衷于为香港和内地的青年服务?在我加入香港青年联会,开始也为青年朋友们服务后,我慢慢了解,那是一份责任,一份由于同根同源、期盼共同发展的心催生的责任。”

资深“创客”为青年创新创业牵线搭桥

吴杰庄是一名资深“创客”——1999年,硕士毕业后的吴杰庄和同学一起,揣着两万元港币,一头扎进了火热的创业大潮。随后的10多年里,吴杰庄坚持专心研发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软件。为了解决瓶颈难题,他甚至放下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北上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懈地努力下,他和“小伙伴”们不断攻克人脸识别技术难题。2006年,吴杰庄和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面部辨识技术先后应用于深圳罗湖口岸、珠海拱北口岸、深圳皇岗口岸等海关口岸,每年服务超过1亿人次!

吴杰庄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创业的成功。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多希望走上创业这条并不平坦之路的香港青年。“许多香港青年常常抱怨,香港空间太小。听到这些话,我都会建议他们来深圳看看。”当年,吴杰庄北上,把深圳作为创业的第一站,这源于他对深圳这座创新城市的“情有独钟”——深圳这座城市有强大的创新DNA,且汇聚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吴杰庄认为,这里也应该成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为了帮助更多怀抱梦想的香港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去年7月,吴杰庄召集成立了香港青年专业联盟众创空间,为香港青年在深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在前海梦工厂选择了30个团队,支持他们创新创业。

此外,多年来,他组织了大量香港大学生到内地实习,推行“CEO暑假实习”,让香港的年轻人在内地的企业实习6星期,从而了解内地国情、企业文化,为香港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支持。

“我非常愿意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年轻人创新创业,希望给他们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开阔眼界,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吴杰庄说。

“超级联系人”当强强联合

“香港是世界超级联系人,深圳是内地的超级联系人,两个超级联系人应当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当好粤港澳大湾区的火车头。”吴杰庄表示,深港两地青年应当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借助“国家大船”走出去,抢占文化传播和输出产业链的商机。

吴杰庄说,他目前还在筹划“青年万里行”计划,打算带着青年一代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走一走、看一看。“现在的香港青年有幸搭上了国家‘一带一路’的快车,希望青年精英能够充分借助这一机遇,实现自我价值,在香港和国家的发展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责任。”吴杰庄说。

20年过去了,仙湖植物园里的“香港回归纪念林”已是郁郁葱葱。而在吴杰庄看来,大家都来支持香港和内地青年更好地交流合作、创新创业,两地青年也将会像回归林的树苗一样,茁壮成才。

见习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周元春 通讯员 杨磊 刘建良/文 刘钢/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