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学校会不会组织新生和家长培训?或者校园参观?”“暑假我们要不要给孩子报个学前补习班?”我市小一新生报名工作进行正酣,记者从近日南山区组织的中小学进社区招生服务活动中了解到,除了申报资料的准备,“幼小衔接”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知识学习:最佳教材源自生活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提起这个话题,很多人想到的便是书本。我市已全面启用人教版新版语文教材,不少老师和家长评价“有点难”,惹得不少妈妈们感觉“压力山大”。家住福田的罗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春节过后,她就一直给女儿恶补拼音和识字,不仅如此,在她的影响下,其他几位熟悉的家长也不由地紧张起来。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学校小学部主任唐佑英表示,新教材更加关注阅读和表达能力,完全零基础的确会给小一新生造成心理压力,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们需要“抢跑”。唐佑英老师建议,通过生活常规识字和童话识字,孩子一年可掌握800-1000个汉字,在进入一年级后,能够阅读简单的绘本故事,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就不会感到落差和压力。
深圳市第十二幼儿园幼儿教师宋仁静老师也认为,幼儿需要储备的是学习能力,而非课本知识。譬如,观察能力有助于识记汉字偏旁部首、掌握汉字结构,描画能力是书写的基础……为此,她提出,提前灌输知识容易挫伤孩子积极性,甚至降低孩子真正学习时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建议通过诵读儿歌、绕口令的形式,强化拼音,借助买东西找钱,让孩子接触数学,尽量利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为孩子准备好小学学习所应具有的能力。
能力储备:围绕差异针对训练
“小学与幼儿园之间存在四点不同,即教育方式、学习环境、教师关注度以及课业内容,家长了解以上变化,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制定详细的幼小衔接计划。”南山区阳光小学校长高鹏告诉记者。
高鹏指出,首先,小学生需要面对正规课业和系统文化知识,建立时间与自我管理能力,实现教育方式从动向静的过渡。高鹏建议家长,在陪伴中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不断提高专注力。其次,从五彩缤纷的活动室到桌椅整齐甚至有点枯燥的教室,孩子需要发现校园的可爱之处,尽快熟悉校园环境,锻炼社交能力,消除陌生感。再次,从三位老师到一位班主任,对个体关注度的减少或将造成生疏感,家长可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主动和老师沟通,增加师生联系。最后,小学课业相对固定,让孩子将其兴趣爱好与小学课程产生联系,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
当然,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绝不仅仅在于学习,因此,宋仁静强调,在幼小衔接中,安全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规则意识等素质的培养,都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例如,如何应对陌生人求助、上下学的安全规则、课间10分钟的自我保护与行为管理、什么是个人隐私等内容,家长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教给孩子。此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加抗挫力、提升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同理心也同样重要,否则,学习之外的疏忽,可能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家校互动:系统学习同步成长
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们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唐佑英介绍,该校每年暑假前后,都会为新生家长开设培训,并发放“家长手册”,介绍学校作息时间、课程内容及要求等,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跨越幼小衔接,而“家长学校”也被我市各中小学所广泛采用,新生家长大可不必过分焦虑。
同时,“校-园联动”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日前,滨海小学部教师赴半岛幼儿园送去了一堂观摩课,话题恰恰聚焦幼小衔接;无独有偶,今天,南山阳光小学将迎来育才阳光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在为期一天的“阳光快乐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将走进小一教室,并观摩手工、跆拳道、高尔夫、声乐、舞蹈等近50个社团,感受小学的多彩世界。
阳光小学还利用网站、微信公号等新媒体平台,积极进行幼小衔接内容发布;该校正在筹划中的“上学了”纪念墙、“入学彩虹门”等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也将在今秋开学日和孩子们见面。同样,后海小学的新生校园“探宝”活动,鼓励孩子们一日走遍校园每个角落,连校长室都要闯一闯,幼小衔接效果不可谓不显著。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