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奔涌,深圳走出的博士生曹原再度《自然》两连发

读特记者 韩文嘉
2020-05-08 16:29
摘要

在两年前,曹原在《自然》发表“魔角石墨烯”研究成果后,耀华实验学校还向全校师生发布了《向青年科学家曹原学习的决定》,鼓励同学们向这位校友学习,追求卓越的人生

当地时间5月6日,24岁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曹原再次在《自然》(《Nature》)上连发两篇论文,介绍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两篇论文中曹原分别作为第一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中学毕业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这名天才少年再度引起舆论的关注。

在第一篇《自然》论文中,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对扭转角的控制,将魔角特性推广到其他二维研究体系,以调谐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相似的物理行为。他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魔角石墨烯体系:基于小角度扭曲的双层-双层石墨烯(TBBG)。而另一篇论文中,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们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装的MATBG为研究对象,使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on-tip)获得处于量子霍尔态的朗道能级的断层图像,并绘制了局部θ变化图。该设备的相对精度达到0.002度,空间分辨率为几个莫尔周期。

这并非曹原首次在《自然》上连发两文。2018年3月5日,《自然》同日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论文披露,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这一“魔角石墨烯”发现轰动国际学界,成为科学家们强烈关注的全新方向,相关成果随后接二连三登上 《科学》、《自然》等顶级期刊。而曹原也于当年成为《自然》杂志评出的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

95后博士生曹原是华人科学家中冲击力十足的“后浪”,也是从深圳走出的杰出学子。2007年,曹原入读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并在此后用了三年时间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于2010年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年仅14岁。4年后毕业,18岁时前往美国攻读博士。

就读耀华实验学校时期的曹原(左一)

耀华实验学校的校长老师此前在接受读特记者采访时表示,曹原在校期间,已经展示出了过人的灵气和天赋,学校和家庭也着重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给他创造条件。他在自己家里就搭建了一个小实验室,还购置了一批化学、物理的实验仪器。此外,学校还为曹原等三名超常学生量身定做了一个小小班,老师上课只提示教材的重点,其他时间由同学们自主讨论、发现,有疑问再进行解答,帮助他们用两年完成初中、高中课程。在两年前,曹原在《自然》发表“魔角石墨烯”研究成果后,耀华实验学校还向全校师生发布了《向青年科学家曹原学习的决定》,鼓励同学们向这位校友学习,追求卓越的人生。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