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故宫在疫情期间首次迎来有序开放,门票在4月29日恢复开放的当晚便被一抢而空,看来今年迎来600岁生日的紫禁城还是那个拥趸者无数的“顶流”。在过去故宫频频占据话题首页的几年里,“网红”院长单霁翔也收获了无数“粉丝”。
单霁翔是“第一个走遍故宫9371间古建筑房屋的院长”,是“第一个将故宫藏品数量精确到个位数的院长”,也是被媒体误传“上任之初的5个月穿坏了20双鞋”的院长。但他说,“我是故宫‘看门人’”。担任故宫“看门人”期间,单霁翔对故宫藏品数量如数家珍,发现其中的藏品90%以上是珍贵文物;故宫开放区域从30%扩展到80%以上,寿康宫、延禧宫次第打开,一年四季都有好看的展览;这几年,故宫猫、故宫跑、故宫的初雪和红月亮屡次刷屏,微博、微信上永远有关于故宫的热点话题;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感动了年轻的一代人……
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为读者带来自己的新书《我是故宫“看门人”》,讲述故宫博物院从深宅大院的“高冷范”走向“既专业,又可爱”的博物馆的那些事儿,记录了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的真实感受和体会。
《我是故宫“看门人”》
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0年4月
将“活起来”的“活”字写入故宫的大门
2012年1月,单霁翔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他发现故宫博物院拥有许多“世界之最”称号,如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最珍贵的一座宝库,世界上每年接待观众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但这些“世界之最”还没有完整呈现出来,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比如,故宫博物院的馆舍宏大,但大部分区域并未开放;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丰富,但99%的文物藏品在库房里面沉睡,展出的文物不到1%;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最多,但是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很多观众随着导游的小旗前行,听着不够专业的讲解;很多观众的参观流程就是看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大婚,然后看看珍宝馆、钟表馆,在御花园休息休息一下,就走出了故宫博物院。
▲《我是故宫“看门人”》内页
此后几年,单霁翔和同事们正是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才实现了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单霁翔在《我是故宫“看门人”》序言中写道,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文物重回人们的生活。只有让人们感受到这些文物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人们才会真正地呵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会有尊严、有魅力,而有尊严和魅力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文物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积极力量的时候,才会惠及感召更多的民众,让更多的民众来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于是,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年多,单霁翔认为他这个“看门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活起来”的“活”字写入故宫的大门,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近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专注与坚持不仅迎来了观众的赞誉,也赢得了学界和业界的肯定。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就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迈好的重要一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则言:“紫禁城过去是皇家的,现在是人民的。单霁翔院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故宫需要这样一代代守正创新的‘看门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则称赞:“故宫的文物活了,人也活了。我非常欣赏他这种学术视野和推进文化事业魅力。”
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工作之余,单霁翔会抓紧一切时间大量阅读和写作,不仅出版了很多专业著作,也有许多面向大众读者的作品。他说“读书加写作”是他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惯,“每天必须读上两三个小时的书、写上一些东西,几十年下来,自然而然就写作出版了几十本书。每天吃过晚饭,沏上一杯茶,摊开喜爱的书籍,打开电脑,这是我每日最美好的个人时光。”
单霁翔透露了一种他在故宫工作期间获得的一种体会,便是无论拥有多么宏伟的发展战略、多么辉煌的前景设计,都需要落实在持续的行动和具体的细节上,只有把每一项工作都与精细化管理挂起钩来,把桩桩件件事情都做得细而又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我是故宫“看门人”》便是在这样的时间管理与学习研究中的结果。本书从故宫“看门人”的角度,讲述了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深入贯彻“活起来”的理念,带领全体“故宫人”通过不懈努力,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实现“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庄严承诺的故事。全书贯穿着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渗透着守正创新的博物馆人深耕力行、润物无声的朴素和真挚。
《我是故宫“看门人”》也是单霁翔院长首次完整记述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点滴的代表之作。内容涉及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管理改革、学术与教育、品牌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各个方面。他用丰富的人生积淀、独特的叙事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图片,解读了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形象转变,同时也向公众传递了他的文物观、文化观。
(晶报供稿)
编辑 李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