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家贝纳·维内在中国首个大展十一约定你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21-09-16 00:2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在即将到来的十一期间,在和美术馆对公众开放1周年之际,将呈现法国著名当代艺术家贝纳·维内(Bernar Venet)中国首次大规模个展——“贝纳·维内:单义游戏”。围绕其代表性的钢结构雕塑与独特的数学语言,本次展览将对艺术家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艺术实践进行全面呈现。

贝纳·维内的创作始终专注于如何运用数学符码与图表消解艺术惯有的隐喻性和多义性,通过理性的方式抹除主体的存在,将艺术从主观臆断中解放,停留于画面所展现的数学逻辑本身。数学、模型、公式、符码、图表,这几个词似乎令人难以将其与艺术相联系。但这些象征理性与功能的元素正是贝纳·维内创作的材料,甚至是创作的目的本身。

《三条不确定的线》,贝纳·维内轧钢,255cm×406cm×310cm,2007和美术馆收藏,摄影:刘相利,© HEM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哲学、语言学和文化理论的革新不断刺激着新的艺术实验,推动着现代艺术摆脱审美的束缚,朝观念艺术迈进。观念艺术中的“观念”一词,既暗示着抽象性和思想性,也暗示着观念主体的存在,由此,艺术的意义逐渐脱离作品本身,脱离审美的凝视,依附于作品所承载的观念或情感,而这往往是个人的、隐喻的。当传统的媒介和形式分析已失效,对观念的揣测与阐释便成为进入艺术的唯一途径。

《齿轮、齿根及轮齿厚度设计草图》,贝纳·维内

《190°和136°两个角的位置》,贝纳·维内布面丙烯,φ 245 cm,1977,© Bernar Venet Studio

“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阐释是把世界转换成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倒好像还有另一个世界)。”1963 年,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文集《反对阐释》中对过度阐释所带来的后果如此说道。与此对应的是六十年代极简主义者所开启的另一种实践: 他们不再赋予作品和材料任何象征意义,拒绝心理隐喻,将艺术的意义从个人语 言中抽离出来,转而在公共空间中找到一种普遍的语言,以此揭示万物为何。

《关于带有离散线段的形态学字符》,贝纳·维内布面丙烯,183cm×243cm,2001,© Bernar Venet Studio

维内对此抱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纯粹个人化的表达对现实世界并无帮助。如果艺术终究是一种个人的表达,那么最终要通往的只是艺术家个体的心理情感,他的个人感受,他的个人信仰,甚至是纯粹个人的宇宙观。最终,艺术只能吸引表达者自己,或是与他有着共同幻想和经验的人。而数学的运用,则是维内对“表达”和“阐释”的反抗。他拒绝任何含糊不清的图像隐喻,追求意义的单一性, 将一连串理性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图表,由此,作品只能够在数学维度中得以解读, 任何其他语境之下,无论是哲学、宗教还是社会学,都无法产生意义。

《关于“张力测量时刻”》,贝纳·维内布面丙烯(抛光),208.3cm×162.6cm,2001,© Bernar Venet Studio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 2022 年 1 月 3 日。

(原标题《法国艺术家贝纳·维内在中国首个大展十一约定你》)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