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湾圆桌 | 新闻评论的“心法”
2021-09-14 16:58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邓辉林

2021年6月15日,看到一位省委机关报总编辑发表的论文,谈到该报的快评编发效率高,于是找到该报评论部门同行请教。

对方告诉我,快评选题由部门值班主任确定,“甚至某位评论员觉得一个话题很热,值得一写,跟值班主任说一声就开动了”。问为什么不请分管领导定题,答:“分管领导忙得很,等领导定题,黄花菜都凉了。”

生产流程改变,源于“变心”。从满足于相对新闻事件发生之日的“后天评”,到追求“明天见”甚至“当日评”“马上评”,“心法”一变,“事法”随之而变。

文心雕侬。操作理念、写作意图等“心法”,雕刻出评论作品的相貌,也雕刻出评论作者的形象。

心无际涯,新闻评论“心法”也是一个包罗甚广的概念。从办评论版、办评论微信公众号、开通评论频道、开通评论账号的理想,如光明日报评论的价值追求“把握历史大势”“守护人文精神”,到对评论功能定位、生产流程、话语风格等问题的认识,都是形塑新闻评论产品的“心法”。

比如选题观。评论选题的价值,众说纷纭。有人爱好宏大叙事,关注新举措、新法规;有人偏好“热搜话题”,紧盯舆论热点;有人喜欢“隔空指导”,总是“心系远方”;有人青睐“街谈巷议”,说的是“家门口的事”。每一种都有价值。如果确立了心心念念的评论理念,制定了明确、简洁的选题标准,这个环节就能节省时间。

比如文风。有人爱说大实话、大白话,文如行云流水;有人强求对仗、酷爱排比,文如雕梁画栋;有人喜欢直陈事理、单刀直入,有人喜欢大段引用、慢慢道来;有人喜好拔高、常用“最”“极”,有人重视事实、行文朴实;有人“要”个不停,有人如话家常。“心法”不同,则写法各异。弄清哪一种更适合于有效率地说清事理,则不难作出选择。

又如生产流程。生产传播流程再造,是媒体融合组织重构的子目标,是在媒体融合时代提升媒体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以追求时效性的评论生产为例,选题机制、审稿方式、推送环节都需要区别于传统的报纸评论。这种区别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提升评论产品在观点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实际需求。

新闻评论转换“心法”,是拜媒体融合潮流所赐,归根结底是拜移动互联技术所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刚刚离开地球,新闻和发射视频瞬间推送到移动终端,之后不到两小时就有评论员在抖音上传可视化评论。如果评论生产速度依旧慢慢悠悠,产品篇幅或时间仍然求长,内容贪图面面俱到,姿态非要高高在上,那不仅抢不到第一落点,还会错失第二落点。以“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为由,拒绝使用移动互联技术和设备的“机械”未免荒唐;而“机械”一经采用,媒体融合潮起奔流,“心法”却一丝不变同样行不通。

媒体融合风生水起,寄身此道没有必要假装一切如昨。有些价值观值得坚守,有些观念当随时而变。暮气沉沉不是沉着稳重,老态龙钟不是老成持重。“当机立变”,才能赶上时代脚步,抵达用户心灵。

(作者邓辉林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时评理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文学博士)

编辑 严偲偲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