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辉林
2015年9月10日,腾讯开创了国内机器人写稿先河。迄今,算法写稿方兴未艾;算法分发,风生水起。前一秒你在网上留下足迹,下一秒相关新闻和广告就“向你奔赴而来”。
这年头,连小学生都知道机器人写稿。但机器人写评论,好像还没有实现——自动跟评“已阅”“真好”的除外。机器人能不能进军评论领域?两说。
很多评论,机器人能写。那种浓浓“八股味”“拼凑组装”“一碗剩饭反复炒”的评论,本来就是“机器人”写的套路文,套路即程序,真机器人只会写得更溜。
很多评论,机器人写不了。评论本是出思想、见个性的,而机器人既没思想,也无个性。
评论员的价值,大约就是写机器人写不了的评论。判断哪些评论机器人写不了,靠的是评论员的“算法”。如果机器人能算到评论员怎么写、而评论员摸不着机器人的盲区,那就只能感谢机器人没来抢饭碗了。
时代一新,评论员不能不变。2012年10月26日,卢新宁在发表中国新闻奖获奖感言时说,党报评论必须打造与时俱进的现代政治话语体系,让政治宣传变成真正的政治传播。今天,我们已步入智能传播时代,由于机器深谙人心,每个人偏好的信息唾手可得,评论员存在的必要性,在于算法高于机器。
世人在围观阿尔法狗(AlphaGo)大败李世石、完胜柯洁之余,痛感“人不如狗”。真比算力,会发昏、会焦躁、会偏头痛的人脑,如何媲美每秒计算数亿亿次的电脑?评论员“算法”干过评论机器人,拼的肯定不是写套路文的“秒速”。
评论机器人能干的事,那不是人干的事。一旦评论机器人开动,它对用户(包括读者但不限于读者)玩的是“算得准”“吃定你”那一套,评论员的出路在另一边——“算不准”“帮助你”。
智能传播能够实现按需生产、精准推送、扩大用户群体、增强用户黏性,但它倚赖的机器算法,另一面却是信息茧房、认知吝啬者、群体极化。算法神话的迷雾之下,把关人角色弱化,这是人类的悲哀。对评论员来说,拒当讲算法不讲人性的“评论机”,和当好把关人、当好时代桅杆上的瞭望者是一回事。
即便用户爱吃玻璃,机器也会按需做菜、上菜。用户想服砒霜,机器照样奉上。说白了,很多时候,机器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支配人,就像有人用拨动人心“魔鬼之弦”的语言煽动群体之间的仇恨,这绝不是一个懂得反思的人所为。在与用户构建关系的过程中,是在利用人性弱点,还是在促进人性的美好一面,这是“评论机”与合格评论员的一道分水岭。
举个例子,当有人在网上举报官员,尽管帖子有明显破绽,但不少人会出于对权力的“负面想象”不假思索地痛骂被举报对象。评论员也能算准,观点市场不乏会为激烈批评点赞的人,但评论员会有意呈现出“算不准”的状态,暂时保持缄默。想一想,再等一等,这是机器不会干的事,却是评论员的分内事。
电脑的算法超过人脑,但人不能放弃对机器算法的支配。是的,“你”很会算,但终究“我”说了算。
(作者邓辉林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时评理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文学博士)
编辑 严偲偲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刁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