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洛阳龙门石窟被大规模破坏、盗凿,大批石窟佛造像流落海外,直到80余年后才开启了“回归”之路。
国宝回家。继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后,这批宝贝再度南下广州。
28日起,广东省博物馆与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开幕,85件龙门石窟精品文物首次荟聚,清癯秀美的北魏造像、富丽健美的唐代佛像,将国宝归来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国宝归来,多座造像难得一见
“这是这批文物首次大规模南下展出。除了之前亮相国博的8件回流文物之外,还有70多馆藏精品,一并向公众展出。”策展人陈曦告诉小南,这批展品的珍贵文物占比非常之高,其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27件,其中的舒像座菩萨像、力士像、优填王像都可谓是难得一见。
近年来,“海外文物回流”持续受到关注,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公众目光。此次展览展示的8件回归文物也是一大亮点。
其中最早“回归”的1件是一尊中国唐代人物造像,造型非常别致。这是2001年3月,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发现,由收藏家赫尔曼·维利先生1978年所捐赠的。它也是洛阳龙门石窟看经寺29尊罗汉造像中唯一一尊被盗凿的摩诃迦叶后,于当年4月19日专门派人将他“送”回我国,开启了龙门石窟流失造像的回归序幕。
摩诃迦叶罗汉像
另外7件则是2004年至2005年,由国家文物局下属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海外分两批征集回国的:第一批是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个人收藏的5件造像,分别是古阳洞高树龛佛头像、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菩萨头像、唐代佛头像、唐代前期飞天造像;第二批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的两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即佛头像、天王头像。
古阳洞高树龛佛头像
这尊古阳洞高树龛佛头像,可是北魏后期龙门佛像造像艺术“秀骨清像”的优秀范例。
仔细看,它的头饰波状高髻,眉间还有白毫像,脸型修长,五官清秀,左胸残存的衣服,有一点斜披袈裟的痕迹。雕刻手法洗练,刀法刚健有力,据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小南了解到,这8件石刻佛像属于中国造型艺术极盛时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风范,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批石刻佛像的回归,对恢复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展览分为“梵影归来——流失海外回归文物”“至善至美——北魏造像及碑刻艺术”“莲华庄严——唐代造像艺术”三个部分,汇集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收藏的85件龙门石窟相关藏品。
龙门石窟研究院余江宁院长表示,这是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举办的龙门石窟精品文物专题展览,希望观众能来博物馆感受清癯秀美的北魏造像,观赏富丽健美的唐代佛像,聆听国宝归来的动人故事,了解斑驳古迹的修复过程。
策展人解密:石窟如何“瞬移”
展览结合了龙门石窟、石刻图片以及3D打印模型,几乎是把龙门石窟“搬”到了博物馆里。
3d打印佛龛
陈曦介绍,3D打印技术的运用也让不可移动的龙门石窟的龛窟,从龙门山的崖壁上走出去,第一次开始其传播传统文化的“移动”之旅。
“比较特别的是,展览还用三维数字化虚拟复原了万佛洞洞口南侧的一尊菩萨像,让观众看到了有颜色的石窟雕像。”陈曦说。
三维数字化虚拟复原
这四座佛龛形象独特,可以看出当时细腻的雕刻手法、高超的技艺水平。
记者了解到,2019年,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美科图像(深圳)有限公司对龙门石窟古阳洞内的五座佛龛,成功实施了高保真文物数字化,并且进行1:1 3D打印复制。五座佛龛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代南北交流、东西融合的盛况,丰赡粹美。
目前在广东省博物馆进行首展的,就是其中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高树等四座复制窟。
“这四座佛龛是古阳洞有计划布局开凿的最早的四座佛龛,也是龙门石窟的造像之始。”陈曦说。这四座佛龛的三维数据精度目前是国内最高的,科学记录和原真呈现了龙门石窟北魏佛龛锦绣般的美。
更重要的是,随龛凿出的造像纪事碑,是入选龙门二十品的北魏书法圣品。
这个复原项目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三维数字化技术、雕塑、颜色检测及石质分析技术相结合,融内容、技术、艺术为一体,对其进行了虚拟复原,从根本上形成一整套的虚拟修复保护方法,具有不接触文物本体、修复可逆性的优势,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在疫情期间能如期办成这个展览,实属不易,是广东省博物馆团队上下努力的结果。”陈曦介绍,馆方在开展前两周左右进行文物运输工作,运输过程遵照上级部门对疫情防控的指示,相关人员做好了防护工作,顺利将宝物带来广州。
展厅现场布置也十分精美,整体的环境灯光并不亮眼,但有直射灯打在佛像上,可以清楚目睹百年前的雕刻印痕,仿佛时光穿越。
据馆方介绍,展览期间,将陆续推出学术讲座、直播导赏、线上填色游戏、微博摄影大赛等活动,还为观众准备了丰富的礼品。详情可关注粤博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
【读特新闻+】
龙门石窟,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南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诸朝,断续营造达400多年,分布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两岸窟龛依峭壁而凿,南北长达1千米,蔚为壮观。故唐有诗云“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 多品、佛塔70 余座,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之多样、雕刻之精美、蕴含之丰厚而蜚声中外。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展期:2020年4月28日至8月28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一
票价:免费展览。受疫情影响,观众参观前需预约粤博门票,入馆时佩戴口罩并出示健康码。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