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孩子思想问题”,“孩子上课不听讲,是故意和大人作对”,“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
这些观点你是否很熟悉?每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坐不住、听不懂的孩子,成绩还总是特别差,让家长和老师大为头疼,他们究竟是“没开窍”、“故意使坏”,还是天性使然?在29日于罗湖区翠北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生学习困难行为干预研讨会”上,与会的教育、医学专家专门为这些孩子的教育和矫正康复进行探讨。
“有数据表明,国内存在学习障碍的儿童占比为6%,学习障碍行为并不罕见。”深圳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黄孔辰介绍,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当对这些孩子和家长给予更多关注,提供好的干预机会。据了解,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2013年起就联合深圳市博思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发起了“学困生援助”项目,专门为深圳在校“学困生”提供系统行为矫正资助。3年来,项目矫正康复了近千名“学困生”。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万国斌与深圳市儿童医院医生余珍珠在会上则澄清了许多家长对学习障碍行为的误解,他们认为,出现自闭、多动症等问题行为并不是“孩子故意与大人作对”、“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些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儿童的脑发育出现异常,这并非孩子自己可控的。为此,家长不仅需要从教育方面进行干预,同时也要在神经心理方面积极寻求医院的帮助。
“尤其作为一种慢性病,多动症是可以进行药物治疗的,越典型的多动症,药物治疗效果更好。”万国斌表示,只要治疗得当,这些孩子行为可以慢慢纠正,长大也可以成才。
随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等工作在全市的持续推进,如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行为进行干预,成为了不少学校和机构关注的话题。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特殊儿童行为干预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承毅老师就介绍了学困儿童家庭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表示,家长要在学困儿童的家庭干预上发挥重要作用,应当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性化干预。通过行之有效的催眠训练、认知训练和肢体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这些孩子的学习障碍行为。而翠北实验小学的冯远珊老师则谈及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辅导特殊儿童的心得。她表示,耐心去了解孩子,积极与家长沟通,“让每朵花都能在花期绽放”,是一名老师应尽的职责。
编辑 若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