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此刻简单回望并挑选疫情中打动人心的照片,武汉方舱医院一名男子躺在病床上安静阅读着自己带来的书籍的场景,想必能够入选。
疫情之下,这样的画面传递给人们的是一份沉静与希望的精神力量。
看似是“读书哥”在刷屏,其实是阅读的力量在刷屏,是文明的力量在刷屏,我们仿佛听到了灵魂在拔节而起的音响。
在这段特殊的“宅时光”里,如何度过闲暇生活,增强“精神免疫力”,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面对的命题。看不了几页书就想拿起手机刷几下,是许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在疫情之下,“刷”恐怕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躁。阅读,意味着定力、意味着专注、意味着热爱、意味着希望。这些抽象的概念,此时有着生动诠释和现实展现,并迸发出无与伦比的温暖和力量。
仁者无忧,智者无惑。与其说是通过学会独处,善待孤独,让“一个人的时光”同样变得五光十色、活力十足,不如说是阅读的魅力与力量。以读攻毒,实则就是以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自由,来抵御未知的迷茫和恐惧。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听过很多的说法和解读。一位网友简单的言辞,却十分打动人心:阅读的作用在哪里?就是当看到美丽的风景的时候,脑海里想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优美诗句,而细腻清晰地串起了心灵与我们的外在世界,同时也勾勒出阅读带来的精神给养。
这份精神给养,是生命个体的审美追求,也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正是基于此,或许你我用不了隽永优美的文字,说出对阅读的看法,但我们每一个人始终对阅读的价值深信不疑。
一个人的阅读,是一道风景线;一群人的阅读,便构建起一座城市的文化景观。在深圳的书城、图书馆里,人们排长龙、“排排坐”购书和看书的场景,给众多初来深圳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逢书展活动,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读者不畏风雨烈日排着长队入场,感受阅读的力量。又不知有多少初来深圳的年轻人,首先在书城、图书馆中建立起对这座城市的联络感、认同感、归属感。
谁能说,这不是一座城市的阅读文明进阶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深圳是一座爱阅之城,城市阅读指数位居全国之首,阅读与深圳人的生活息息相关。2013年,深圳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成为全球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城市。2000年创办的深圳读书月,不断点燃这座城市的阅读热情,如此一直在“高贵地坚持”,20年从未间断。近年来深圳更是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打造数字阅读的“深圳标准”,为全国的数字阅读做出新探索、新贡献。
就在这个“世界读书日”,深圳首次面向市民发放共计10万张购书现金抵扣券,而深圳是首个专门针对阅读发放消费券的城市。这既是深圳在增进市民文化福利上的又一创举,也体现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先行示范”作用。
让我们的思想再诗意一些,一个人内心的丰富与充实,离不开阅读;一座城市的精神成长脉络,同样悄然厚植于城市里每一个人的阅读中。
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文明关爱、慈善志愿,这些都是深圳鲜明的身份标识。倘若说它们一开始孕育并诞生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片热土上的奋斗实践中,那么这座城市持久以来对阅读的尊崇,则让这些文化特质在书香中赓续并不断拓展和丰富。换句话说,人们在阅读中寻找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又以阅读所引发的文化思考和发展理念为指引,无形成为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践行者和拓展者。
正如有人说的,“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深圳异军突起、大放异彩,首要原因是新观念的引领。这里首先生长观念,然后才生长高楼大厦,百业兴旺。以'深圳读书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活动是深圳观念的文化摇篮。”我们提及深圳的阅读氛围时,往往天然地与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关爱精神等城市特质相关联。可以说,每一个深圳人的阅读里,藏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成长史。城市每扇窗户都透出阅读的灯光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茁壮成长,同样也涵养着这座城市的创造力和开放襟怀。
今天,我们再来认真审视深圳书城那一句醒目的标语:
“读书以及一切为读书所做的服务都是高贵的。”
一群热爱阅读的人,一座尊崇阅读的城市,必将拥有更加丰盈的未来!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李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