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红院长”讲宫里的事儿 ,《我是故宫“看门人”》出版

读特记者 陆云红
2020-04-21 16:51
摘要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的新作《我是故宫“看门人”》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他是“第一个走遍故宫9371间古建筑房屋的院长”,是“第一个将故宫藏品数量精确到个位数的院长”,人家管他叫故宫“掌门人”,但他说,我是故宫“看门人”。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的新作《我是故宫“看门人”》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作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书由三位近百岁学界泰斗联名推荐。

“在我看来,定义一个好的博物馆的不是建一个高大的馆舍。一定要深入其文化资源,凝练出文化能量,举办好的展览、活动,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博物馆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意义。人们闲暇的时候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还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回去以后还念念不忘、一来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单霁翔在序中写道。

本书从故宫“看门人”的角度,讲述了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深入贯彻“活起来”的理念,带领全体“故宫人”通过不懈努力,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实现“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庄严承诺的故事。内容涉及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管理改革、学术与教育、品牌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各个方面。

在这本单霁翔院长首次完整记述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点滴的代表之作里,作者用丰富的人生积淀、独特的叙事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图片,解读了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形象转变。全书贯穿着作者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渗透着守正创新的博物馆人深耕力行、润物无声的朴素和真挚,也呼应了新时代赋予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

“紫禁城过去是皇家的,现在是人民的。单霁翔院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故宫需要这样一代代守正创新的“看门人”。98岁的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欣然为本书做推荐。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也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迈好的重要一步。物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亦表示,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从古老的“物质环境”走向鲜活的“人居环境”。

“门字里面写一个‘活’字,成为‘广阔’的‘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典故。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年多,我这个‘看门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活起来’的‘活’字写入故宫的大门,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近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单霁翔在序言最后说。

编辑 许家宜

(作者:读特记者 陆云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